浅论历史教学中的政、史、地综合能力培养
浅论历史教学中的政、史、地综合能力培养
北大附中新津实验学校 夏光强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政治理论、哲学观点是对人类历史史实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化,而分析历史现象需要借助政治学理论思维观点,历史又是人物、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与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教学中自觉地把三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是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学科知识、能力基础之上的多种能力有机合结构成的整体。
一、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把握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纵向观察,历史因果相袭;横向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都处在一个前后相随、左右相连的网络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事整的科学体系之中,建构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整体结构。
从认知结构上看,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阶段特征。重要的历史概念三个层次。基本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就能贯通来龙去脉,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各个发展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纬线”。同一时期的历史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阶段特征则揭示了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起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的作用。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纵横发展起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制度等)本质的反映,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历史思维的细胞。建构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认知的角度说,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发展和普遍联系的整体出发,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重要史实,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而且还建立起跨学科纵横思维的坐标系,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
从内容上看,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包括时间、空间、史实、史论四个方面。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①任何史实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时间。重大史实、历史阶段、历史时代、基本线索的时间界限及其依据,是认识历史事物的标尺。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还是考察其横向联系,解释其发展前因后果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即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事随境迁,只有配合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能形成正确完整的历史知识。史实即客观的具体事实,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完整准确地掌握史实是建立知识结构、生成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史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通过对具体史实分析得出的结论或认识。史论既是分析史实的方法、指导,又是对史实分析的结果、归宿。
从历史知识整体结构的内容出发,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着眼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历史史实与政治理论的联系。
二、探讨分析历史发展背景从地理环境角度切入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说:“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他透彻地说明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联系的切入点,即了解史实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其实这也就是历史知识结构中对空间概念的要求。
为什么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大河流域?为什么资本主义最早萌发在意大利?为什么中国上古时候种桑织绸非常发达的北方,到现代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为什么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这些问题深刻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用唐朝的著名哲学家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的话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
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认识人类与地球共存、共生、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找合理的途径。
(三)引导学生将历史史实与政治理论有机契合联系
历史要“通古今之变”,发现规律,需要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用来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最先进最科学的观点,莫过于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②
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最重要的是应该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或反作用。例如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导致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强化,使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因此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主要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政治要求,分析哪个阶级决定着时代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以及时代的发展方向。例如,从中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发,资产阶级诞生并不断壮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尽管他们与过去的剥削阶级一样与劳动人民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却代表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发展方向。因此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对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运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矛盾分析等方法。例如,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西安事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地位下降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民族矛盾激化这个必然因素是通过西安事变这个偶然因素表现出来的,偶然性中有必然性。
对于历史上的经济问题,需要借助政治经济学来理解分析,在讲到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一节,在探讨原因时,必须运用股票、金融知识,认识到股票价格高低与公司经营状况好坏的关系应该是成正比的波动关系,才能理解为何说危机前美国股价狂涨是泡沫经济表现,经济危机爆发深层次原因才能一一揭开,其中因果关系是:过度投机炒股→股票价格高涨→企业效益下滑、银行过度放贷产生不良资产→民众抛售股票→股价猛跌、股票市场崩溃→工业企业倒闭破产→银行停业→大量工人失业。这样就更好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股票、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造成。
总之,历史包罗万象,涵盖政治、历史、地理诸多学科知识,历史学习和教学中有意识地跨学科综合,将政治、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论从史出,史从地来,调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拓宽学生学习的思维层面,
引文出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②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邮箱:xiagqi2005@163.com 电话:1367818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