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法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法
——新课标形势下高一历史教学探悟
北大附中新津实验学校学校 夏光强
【摘要】传统的历史教育注重老师的绝对主导地位,那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老师讲得起劲,学生听之倦倦,新课标的出台,就是要改变这一模式,达到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新课程形势下,我们历史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在发生诸多变化。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情景模拟表演 辩论讨论 实践活动课
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来培养,与过去老教学模式相比,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二维教学,这将逐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师主导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训练,下面就个人教学实践和感想对此作一探究和总结。
一、情景模拟表演、辩论讨论法。高一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深入,理性思维不够发达,对历史主要是感性认识为主,光靠老师苦口婆心讲解历史上一些现象,他们是不能全理解和体会的,让他们自己扮演历史情节中的一些人物角色,可让其亲身体验到当时的历史情景氛围,加深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如在讲到“西安事变”一节时,设置了一场“如何处置蒋介石”模拟现场辩论会,各方代表认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气氛热烈,同学们发言积极性很高,各方唇枪舌战,学习积极性跟充分调动起来了,自主探讨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和辩驳才能也得到锻炼。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时,我没有照以往那样,直接陈述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的惨败,而是先给出一些有关中日双方参战的武器装备、军舰吨位和参战人数等数据图表,叫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北洋海军总司令,能否确保这场战争打赢?各个献计献策,推演兵法,讨论热烈,很多同学都认为中国的武器虽稍逊于日本,但如果战法运用得当,加上在本土作战,天时、地利、人和客观因素具备,是完全能战胜日本的,这就比过去常套用的一句“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的失败”说教式语言来得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有效。学生从历史中也汲取了军事知识与战争智慧。与此类似的开放式讨论问题还有如“假如一旦台湾宣布‘独立’,我们人民解放军该用什么战略战术来速战速决统一台湾?”再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给出“哥伦布是文明传播者还是殖民主义者”的辩题,“戊戌维新变法”一节设置了“当时中国该不该变法”大讨论。通过情景模拟、讨论、辩论这类开放式教学,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使抽象的历史具体、生动化,让离学生远去的“死去”的历史“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充分发散,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点、思维的交锋中得到发展,让爱国主义思想在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探讨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价值更能施展。
二、 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课,书写调查报告和历史感悟,开拓学生视野,从广泛的社会层面学习历史, 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历史材料,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与能力。历史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甚至物理、化学、生物,涵盖所有学科知识,教材一般编写得简略,老师光讲书本上所呈现的知识在当今信息时代显得不足与落后,学生也不会满意,会觉得“没吃饱”。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根本没有直接的感受,不妨组织学生到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去采访和记录经历过的老人的回忆和叙述,体会“文革”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心灵伤害,到村社街坊向老干部、长辈们询问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翻阅书籍,撰写心得体会。如可引导学生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和读书,在学校举办“三国历史人物汇集展览”,“中国100位名人历史回顾展”,“近现代服饰表演会”。在作业布置方面,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写些感想或小论文,学习了“鸦片战争”后让大家写“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探讨”及“落后就要被动挨打”的小论文。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接触我们社会方方面面,学生见识会大幅增长,实践中获得的东西,会帮助加深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心得体会写作能让学生对历史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考试中的问答及材料题应考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 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好一些活动课,使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愉悦地接受历史,感悟历史的博大精深。在学完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后,可组织一次“春秋战国故事会”讲演会,由于课本叙述简单,需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资源,如《中国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中华儿童成语故事|》、《汉语成语大词典》等书籍,分为军事、文化、政治、科技小组,各组认真搜集查找资料,讲演时评判者要从讲演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情节完整性、历史启迪总结等方面给打分,评选出优秀组和优秀个人给予奖励。还有如“中国历史人物大猜谜”“历史成语接龙”活动,每天上课前给学生介绍“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延伸拓展学生历史知识,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的方法与思维,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外一切教学资源,变教师包办为师生多向互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可极大提高高一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标形势下,更多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可有更多施展的教学空间,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多样,课堂形式会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者邮箱:154217721@QQ.com 电话:1367818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