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高三教学特辑8 高三复习教学调研通报2
2012级高三教学特辑8
高三复习教学调研通报2 2011.12.12
中学部
学部按语:应届班学生(大多是上线希望生)普遍有浮躁心态,主要症状:感觉学习不在状态且效率低下,心情烦躁、静不下心来。这是严重制约2012级首届毕业班上线率的瓶颈因素,这种因素还会对拔尖生造成负面影响(已出现个别优生成绩退步现象)。事关重大,学部要求每位老师加强关注和研究,对自己导师责任范围的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和教育引导。
一、浮躁学习心理产生的原因
1、未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造成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高考复习,需要知识上的梳理、归纳、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学生用高一高二的学习方法来进行高三学习,但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对高三复习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随着高三学习越来越紧张,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
2、高强度、高密度的考试与练习引起了急躁、烦恼和高度紧张
有的学生不仅做老师布置的试题、试卷,而且自己买来很多试卷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没底,造成学习成绩不能提高,复习效率降低现象。这种因素极易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备考活动上,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出现了“刀枪不入”的发“木”状态。同时,学生对应考缺乏信心。这种心理状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大大下降。
3、群体心理暗示效应
在集体学习的场合当中,一个人或几个人声张自己头脑发“木”,什么也记不住,就会暗示其他人,造成连锁反应。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其他同学而引起对自己的否定(1班这种状况较严重)。
二、对学习浮躁现象的对策
1、厘清学习情绪,改变学习状态
学习(智力)活动总会伴有一定的情绪(非智力因素)。因此,在习得某一知识或技能的同时,总会伴有相应的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经过多次的反复,这种情绪就会衍生为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条件反射。
(1)自我提问,宣泄隐藏情绪。
在心浮气躁,难以静心复习的时候,不妨这样:放松,书写此时此刻的想法或是向老师、同学、父母倾诉自己的想法,并按照对自己的困扰顺序排序,选择前面几项分析——这就是“心结”了。把潜意识里的消极情绪外显出来,就初步梳理了情绪。
(2)自我设计,塑造适应行为。
潜意识里的不良学习情绪,实际上就是一种习惯性条件反射,就是一种习惯性不适应行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先设计一套适应的、智慧的行为,经过科学的训练,并反复操练,以覆盖旧的不良适应行为。
(3)自我暗示,修炼积极心态。
高三备考,并非只是智能、知识的储备,更需要心态的修炼。应知,快乐或痛苦,挫折或成功,都是备考过程中的一种不可或缺也不可回避的一种体验,都是成长的一种资源,学生应该从中获益而不是怨天尤人。
高三备考出现浮躁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意义、有经验的失败要比“简单的成功”获益更大。有时候可以自我吹嘘、自我陶醉、自我赞美一番,以增强自信,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才能振奋精神。
(4)相信自己,努力着就是进步着。
对于高三的学子,唯一要做的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因为努力就一定有收获。但要时时对自己激励:只要我们付出了切实努力,就不要去考虑自己能收获什么,也不要害怕让亲人失望;只要我们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必介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只要我们做到不患得不患失,放开对自己过分地要求,对成功太过的在意,有了这种大无畏的努力地备考心态,往往成功就会逐渐走向我们并与我们相拥。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能看到多远,就能走到多远”。这就是说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不失去信心,只要我们按部就班的去坚持行动,那么我们就会有100%成功的机会!
2、理清学科问题,追求复习效率
(1)问题检查,漏洞补救
复习就是将旧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同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知识结构中存在着核心知识漏洞,则往往导致严重的偏科现象,或者某些板块的内容总是难以掌握,表现出不应该的学习低能。
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错题分类”策略。借助“纠错本”、“试卷归类集”等载体,采集错题,并且进行分类:①过失性失分或知识性失分;②高频出错或低频出错;③容易题、中等题或难题等。在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并高层次的解决问题。高频出错题目,往往反映核心知识点的缺陷;过失性失分题目,往往折射出学生的高三心态还缺乏修炼。而且,通过分类,可以使问题的数量大大“缩水”(即纠错本上的东西往往少于课本上或是考纲上的知识点)。看看少之又少的错题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信心。
(2)问题澄清,目标分解
高考命题,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一般为3:5:2。理论上,以单科满分150分计算,准确做答容易题和中档题可以获取120分的理想成绩。这提醒大家,要对问题进行辨识,对问题进行选则,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要结合自己的考试期望目标,分析哪些题目是自己必须准确做答的,哪些题目是可以取舍的。考试没有不会做的题目,没有失分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得够自己的该得分,便没有遗憾。同时,要对梳理的问题进行一个规划,分阶段解决。如一周分为两个阶段,注意不要与教师的复习计划冲突,而且要阶段性自我监督、检查和落实。通过分解大目标,落实小目标,自然容易体验真实的复习效果。就像一个个十字路口更容易让人确信目标的接近。当年,日本的马拉松运动员成功秘诀就是把42.195公里的路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赛段,这样,目标看起来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现在离高考还有5个多月,6个学科,合计增分30分到50分,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学科,再分解到几次大型考试(比如月考、1诊2诊考试、其它考试等),每次考试每个学科增分的目标就那么三两分,应该是能实现的。
(3)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好的学习方法。
要想静下心来学习并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
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巧妙地学习,科学地记忆;同时也善于比较,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联成网络、存同求异,区别运用。进而使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彻。所以“时时坚定严格地按自己的意志和计划生活,随时随地抓紧时间,全神贯注地、高效率地干自己该干的事情”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