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学校新津实验学校有效教学教研起点
为明学校新津实验学校有效教学教研起点
——有效课堂的探究和实践
高中部 2012.2.10
一、有效课堂校本教研中心主题:围绕有效课堂“五环节”,研究有效课堂的设计和实施
“五环节”,就是有效课堂中必须具有的五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任务、目标),组织阅读(自学),当堂训练,归纳拓展。
1、情境导入。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情境导入就是要求教师充满人文情怀的开始一节课。没有教师情感的投入,就没有学生心灵激荡、思维激活的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在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大爱中拉开序幕的。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课堂教学实际就是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相互碰撞的过程。情境导入,用我们的真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我们就能迅速地驾驭住学生思想的奔马。
2、提出问题(提出目标、提出任务)。问题或者说目标任务,是学生学习的航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确立和提出学习问题、课时目标或任务,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3、组织学习(阅读·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衡量一堂课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就是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实际上,大约有70%左右的阅读内容学生是自己能够解决的。
4、当堂训练。当堂训练是一节课中必须具备的环节。因为它能起到巩固、运用、拓展延伸的重要作用。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从某种程度上讲,就看你有没有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训练。当然,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5、归纳拓展。归纳是将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加以小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适当加以提升拓展。一堂课最后的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有效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上述五环节也是目前依据各省市的先进实验学校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探索归纳出来的,其作用是启动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老师们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上述环节开始,可以借鉴各地各名家的课堂改革模式,但不必拘泥前人的经验,要敢于创新,基于我们民办校的实际,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子来。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人人都是课堂的研究者、探索者。
二、有效课堂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教学、研究、学习三者合一的校本教研机制。
1.教学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多以个体反思及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
⑴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三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课堂研究是理论研究,重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课例研究则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教学案例则又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⑵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
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重点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⑶说课、听课、评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说课一般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思路、说环节、说教法、说学法。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听课,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看”,其重点包括: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否?情境创设恰当否?气氛调节如何?问题处理合适否?教师的观念先进否?文化素养高否?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2. 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
⑴问题与课题
课例研究以课为载体,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虚构、有意义--无意义。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起码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客观性。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第二,价值性。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揭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到确定问题的过程,确定问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
⑵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③从研究内容看,“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