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 小学部 语文教师:黄婷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主要靠“学得”、“习得”,而不仅仅靠老师的“教得”。
【关键词】培养 学生 阅读能力
【正文】
数理化学科追求的多是“标准”,而语文追求的却是“妙趣”。一个词在这里是败笔,到了那里可能就是“生花妙笔”。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自身语言、文学水平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在活动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为小学生学习语言树立榜样。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老师是最直接、最有权威的模仿对象。所以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发音准确规范、简洁明了、生动有趣,也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切忌生硬粗俗,要让优美的语言渗透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在与小学生的语言交往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启迪小学生进行思维交流。
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常说绕口令来训练自已口齿,课堂上也曾经利用绕口令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做课前热身运动。
“学非一日之积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小学生语言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用小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小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课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要坚持不懈,为小学生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我认为读书应该就是提高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的活水源头!读什么呢?古诗词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奇葩,也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我想首先就应该将自已浸润在古诗词当中,唐诗宋词文字精妙,格律严谨,意蕴深远,当为语文教师读书之首选,继而再读一些古今著名的文学作品,如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又如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林清玄的散文等等。感悟文辞表达之优美,丰富人文,积淀底蕴,出口成章,又有何难?
二、情感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首先,要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要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例:英国作家肖伯纳曾经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咱俩交换,我们各还是一个苹果: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咱俩交换,我们就各有两个思想。”因此,我在班上建立一个促进分享、促进交流的图书角,四位同学轮流当图书管理员,让同学在分享交流中感受成长、感受变化并重新建构、重新规划的平台。
三、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氛围。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小学生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到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小学生随意发言,而是让小学生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做到“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接受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不受生活经验、思维特点、成人标准的限制。有的小学生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出现少词多字的现象,甚至用方言来表达。这时我除了引导小学生准确地表达外,还极力鼓励他们使用语言解决问题。
例:我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将一个连续的动作表达清楚,我就会给出几个关键词,如:先……后……接着……再……。
例:在上语言课时,我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小学生及时地发一张小卡片,奖励一朵小红花,并摸摸他的头或拥抱一下等给予肯定。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
(2)满足小学生交往的需要。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个别小学生的问题回答与自己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使小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活动不能继续。教学要突破定势,激发小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交流的目的。
例: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我在实际教学中,会提前安排学生读关于某知识面大范围内的课外书籍,因为书中的知识也能开拓学生的眼界。
例:开展“开心小主持”、“课间播报”、“自由交谈”等活动,使小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同时培养了小学生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减轻小学生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小学生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谁最聪明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小学生,语言水平稍弱的小学生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一概以“说得完整”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小学生,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较差的小学生。
例:对发展稍滞的小学生,可用“你能勇敢地说,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小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减轻发展的压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例: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例:《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五、培养划分意群的能力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在阅读时,读者是以语言的意义即意群作为阅读单位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必须培养意群阅读,具有正确划分意群的能力。划分意群时,要突出汉语的特点。汉语不同于拼音文字,汉语里词和短语接近,短语和句子接近。利用汉语的这种特性,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意群的划分单位也不同。在学习初期,可训练学生以词为单位划分意群,如下面的句子可按词划分:
他/看完/了/足球比赛/就/回家/了。
随着学习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渐加大阅读单位:
他/看完了/足球比赛/就回家了。或:他看完了足球比赛/就回家了。
在后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要培养学生逐渐地过渡到以句甚至以段为单位阅读。加大阅读单位是保证理解难确率,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办法。
六、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告诉他们“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有了积累本,就向有了个词汇小仓库,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那些是该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
2012年01月09
【参考文献】
[1]袁晓蓉。 小学 语文教学 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 佳木斯 教育学 院学报,2010,(5)。
[2]覃兵。 小学语文教学 中 学生 主体性发展的思考[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
[3]邱娟飞。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张燕。 小学语 文学 习方式变革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小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