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施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施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北大附中小学部 叶 燚
内容提要: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
根据近年来的社会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犯罪率在逐年提高,而且犯罪的年龄是越来越来小,这一社会现象充分印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的教育理论,可见对青少年加强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突出教书育人,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挖掘语文教学中一切德育因素,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人常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二、利用教材,熏陶教育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思想性极强。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教材的分析中。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炽烈的爱国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对教材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三亚落日》等文时,通过对文中优美词句的学习,对景物特点的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正确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又例如在学习《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文时,通过学习典型人物的感人的事迹,让学生从革命前辈的抗争史与创业史中了解什么是毅力,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陶冶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天下,放眼未来。
三、积极拓展,启发激励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我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积极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启发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时、写心得体会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讲授《为人民服务》一文时,着重介绍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及他的写作目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为人服务,如何为人民服务,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四、利用故事,启迪诱导。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卖火柴的小孩》一文中,通过写在大年夜,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就能激发学生对穷人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增恨,这样更能使学生热爱当今的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开展活动,正确引导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同样极其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在训练这些能力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在比赛中,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六、构建合理的课堂结构,创设和谐、文明、公正、科学的育人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再继续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要放下教师的尊严,要转变角色,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鼓励他们大胆、积极的发言,要用文明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对待学生每一次发言、每一种举动,对他们的每一次的发言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不歧视差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恰当的处理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正确处理师生、同学关系促使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学当中,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互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能够像绵绵细雨,真正滋润到每个同学的心田,做到"润物细无声"。 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