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教师,请多做习题
理科教师,请多做习题
高中化学教师:李红卫
理科教师不仅要做题,而且要多做习题,这应该是理科教师的共识。
做习题之于理科教师的功用:备课、编写《导学案》(或教案)的先行必修课,藉此熟悉、发现某些习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用于指导学生),进而熟悉教材的知识深度、准确把握教学处理时的思考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再就是洞悉本章教材与其他章节的结构关系,洞悉本部分教材在单元中、章节中、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再次,可以从习题中提取一些思维元素设计和建构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第四,还是教师进行系统的自我进修、自学提高的绝好途径。
理科教师编写《导学案》(或教案),设计课堂情境,不妨从习题中汲取营养,很多习题的思路设计颇具新意和创意(特别是每年的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总会有一些新意),经过你的分解和重新组织构架,完全可以成为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的知识体系的灵魂,成为引领学生攀登的一步步阶梯,成为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的加速剂、催化剂。当然,这里不是照搬题目,是经过教师深思熟虑和解剖重组加工的,完全是教师自己的新作品。
理科教师搞教学研究,也不妨从习题中获取启发。教师的教研要直接对引领自己的教学有益,不必搞那些纯理论的、很少人能看得懂的“研究”。平时记下自己教学中(包括习题研究)的点滴感想、星星火花,一定时日后,归纳起来整合一下,可能就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一篇文章就是教师进步的一级台阶——因为这是你一段时日的教学积淀和反思。其实,从习题中能发现很多这样的值得研究的线索,可以先及时记下来,再及时研究拓展拓深,或集腋成裘加工,很多都可以成为闪耀光泽的文论——教师自己成长进步的台阶和标志。这样,不仅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论述也有了。
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特别是接手高一的新教师,要想尽快熟悉高中教材体系,尽快成为合格的、熟练的教师,能够站稳讲台且游刃有余,我的建议是:最好的途径就是在三年里通读教材六本书,熟做习题三万道,记下笔记十万字(初中老师也一样。有的初中老师想:等我教高中的时候再开始吧。这一等就等去了自己的大好时光,错失了自己成长、成熟的诸多时机)。
当然,教师做题,和学生做题不一样。学生做题,往往只求作对、快速做对,从习题中学习这门功课理性目标修行得较差。而教师做题则是做功课,是自我培训,是继续学习,是从另一个角度读教材、思考教材、理解教材,从而能够熟稔的在头脑中构建起教材体系、达到深度把握教材目的。
新教师上岗,心里最没底的事就是对教材整体的把握,不知道哪些章节该如何处理、怎么取舍学习内容、怎么组织设计课堂结构和节奏。问老教师,老教师往往说:好好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可是怎么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里一个知识点就那么一句话,很明白又很不明白。读教学论著吧,当前的“教育家”们的理论文章都是玄而又玄的让人看不懂(远不如读一读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马卡连科的《教育诗》那么通俗、亲切有温和感觉)。那么,你就深入课本通读教材、潜入题海做题吧。同一个知识点,高一的题目做过去,反思一下高一的要求水准;高二的题目做过去,反思高二的认知要求有哪些提高;高考复习题目再做过去,就清楚这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地位和要求了,就知道自己在不同的年级处理时该把握到何种程度了。这时候,再读一读《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心里就有感想了,就可以明白“理解”、“领会”、“掌握”等词语的涵义了。这就是最有效的教学研究!
其实,老教师也要多做题,更有一层深义:老教师经验丰富是优势,但往往也是劣势——不容易突破自己,不容易再进一步,而停顿就是退步,所以,要不断寻求新的挑战、新的刺激以使自己的大脑保持思维兴奋、保持审题解题的思维能力不衰弱、保持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落伍。题海泱泱,新思维、新理念、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循着题海潮流去寻觅,驾起帆板迎风去赶海!新的发现、新的思维、新的灵感火花会犹如万里长风扑面而来,使你激动、使你年轻、使你的思维地带里充满动感和激情,使你充溢着朝气、激情和生命活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们的鉴别力是最准确的。有激情的老师和缺少激情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就知道了。
老教师做题,还有助于教师温故而知新。作为应该广而博知的教师,很多零星的知识都要牢记在心中,以备不时之需。但因种种原因,人的记忆库总会有丢失,年龄远大,丢失的越多、越快。为防止一次次的“丢失”,教师可通过做练习题,一是使旧的知识再现于脑海中锻炼思维;二是在做练习题中,解决难题过程中重新补充、学习新的东西。
教师做题,还有另一个功效,就是在做题时要想着如何使学生也能如同自己一样,面对习题能尽快找到解决途径和办法;想着如何将自己的做题心得和本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逼着自己从知识的认知规律上着眼、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层次设身处地考虑“传道”策略和方法。每天淘得几道新题,每天就会有新的思考,每天就会有新的增长点,坚持下去,成为习惯,哪怕岁月沧桑,你也是在不断成长,你在学生面前也永远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解惑者。当然,教师做题,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特别是高三、高三复读班的学生,其思维的新颖性、敏捷性绝不比老师差,老师往往需要向他们学习——这是更生动、更有活力的进修。
我们不是倡导题海,更不能引导学生跳进题海。所以教师自己应跳进题海,顺应潮流,博击游弋,体验水性,熟谙漩涡险滩,方能纵横捭阖、弄潮于风浪之上。教学改革伊始,诸多“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如潮水涌动,看上去似乎都很美,但对这些“新”东西的学习常常使我们不知所措,倍感困惑。究竟孰好孰优?作为一线的教师该何去何从?我的体会:不要盲从,也不要拒绝、排斥,要踏踏实实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体会,认认真真从汪洋大海中观察捕捉与自己内心理念合拍的东西,做一个头脑清醒的改革者,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校正目标和方向,不断调整策略和方法,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在这个过程中,更要特别关注各地的新习题——从中提取、解剖、树立新思维、新理念,整合、融合于自身的机体中,这可能是一条朴实的、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师的教学教研策略。
其实,真心想做一个好的老师,并不是太难,不管从哪个角度入手,只要认真的、严谨的坚持去做,3-5年,就可以稳稳地立足讲坛了。有心者不妨从研究习题、从做习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