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质疑解难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现行教学模式下,是一种大力提倡的教学、学习方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善于质疑,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主动质疑。
要想让学生质疑就得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首先,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预习,最好由老师全程指导预习,如按这样的顺序跟踪学生预习,通读全文画生字新词、解决生字—再读写摘录笔记,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请教老师—整理问题—提出合理问题。其次,留给学生充足的质疑时间,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提出来和全班讨论。再次,批改作业时,语言交际类问题的出错,不给决对的正确或错误判断,说“好”与“不好”鼓励学生“更好”地答题。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琐碎的工作。常见的质疑就是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各种假设,让学生在读文,讨论中进行思考、推断。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质疑”的主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举例出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草原》。
目的激发。老师说:“学习这一课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因为课文是内容是第一次接触,他们感到新鲜,老师提出这个疑难就能喜悦地鼓舞学生质疑的热情和兴趣,当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会问:“读完这篇文章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你积累到了哪些好词好句?,“你以前听说过草原是怎么样的景色?”你知道××词的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等问题。这个环节给学生充足时间,尽情地让他们问,尽情地让他们相互解答。坚持这样做,学生逐渐爱上了独立读书,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补充,他们很愿意享受提问和解难的成就。
师生对话。老师说:“‘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赞叹地朗读)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你认为课文哪句(段)话写得好?”当学生在提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时,他也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好?”。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了语言的美感,而且也在让学生质疑解难。
悬念激发。儿童好奇心重,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当他们在面对陌生现象时总是尽力找出其原因。当我们在教授故事性文章时,教师激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发生?”,“你能推测下一个情节吗?”,“你是否赞成作者的看法,你有什么更好的见解?”等,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不给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说出合理的个人看法。
从细化到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鼓励学生自信、合理地质疑问难。
从课题质疑问难。小学第一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第二册《小鱼的梦》,“小鱼有什么梦?”;第三册《我是什么》,“难道还有谁不知道自己是谁吗?”;《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成语,关于这个成语你知道什么?”。
从课文内容质疑。如第一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讲月亮还是讲船呢?”,“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做小船?”;如第三册《小马过河》,”小马是怎么过河的?,可能会遇上什么困难?”等。
从含义深刻的词句质疑。如第七册《落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小马过河》有句话‘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等。
从课后思考题质疑。如第六册《捞铁牛》的课后思考题中“怀丙是怎么样把铁牛捞上岸的?”;再次,课后要求有感情朗读课文,老师先示范朗读,让学生再自己读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朗读方法?朗读中要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感情来?”。
从课文插图质疑。重视课文插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尤其是古诗、古文的教学。如第七册《孔子和学生》,学生对师塾个概念很抽象,仅凭老师口头讲述效果也不明显,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按顺序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师塾的格局,学生和老师怎么上课的?还可以了解古诗人们的穿着等。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脑思考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更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转变传统语文课老师主导课堂的课堂形式。让学生从不会问,怕问,逐渐转为敢问、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