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浅谈音乐.绘画.朗读.戏剧等艺术手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人认为,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力求营造轻松愉悦、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享受快乐,是能把语文课教“活”的最好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现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音乐、绘画、戏剧、朗读和表演等艺术手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运用。
一、优美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另外,我还常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跟着唱上几句,此举能有效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且效果远远胜过多媒体和录音机。例如在教《黄河颂》时,我会深情地唱上“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高亢嘹亮的歌声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河的勇敢、坚强和伟大。比如说在学习初中二年级的反战单元内唱些红歌,反战歌曲,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简笔绘画刻画情境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 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外,教师的简笔画同样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自己的绘画水平实在有限,但是还是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形成自己的图画。比如说我在在讲述《核舟记》时,我会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参考资料让学生画出核舟的大概模样,特别是在第三自然段讲到船头三人的外貌,神情,动作时便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三个人的位置,外貌和动作。虽然初中二年级的同学画的不是特别的形象但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图画,学生理解,背诵这些文段就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看到他们在背诵的时候自己还在看纸上的图画,做相应的动作,这样就能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三、感情朗读描绘情境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
教师的示范朗读,对于营造感情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有的文章感情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感情,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像《安塞腰鼓》这样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老王》等。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四、短剧表演塑造情境
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来创设情境,设置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我找三个同学,一个扮演其中的主人公“我”,一个扮演其中的“父亲”(找一个个子稍微矮一点的同学扮演),一个旁白(朗读课文)。通过小品的方式展示给同学,学生们看到“父亲”挪着肥胖的身体(用讲台作为站台)艰难地为“我”买橘子的场景,看到“父亲”在临行前对“我”的细细叮咛,学生仿佛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父亲对“我”的那种深挚的爱。又如,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以把故事节的高朝部分——“见于勒”一节,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相互讨论。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在文言文中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组织,排演一个小短剧,学生们表演出了陈太丘,友人,元方的动作,语言,神情。在表演的过程中也记住了课文语句,也理解了一些动词的含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等等。但无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掌握各种语文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