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部教学研讨月系列报道之五——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学校自2014年以来,推进以洋思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教学模式为学习目标的高效课堂建设以来,高中部化学组在高中部的统一部署下,全体老师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究。
当时,李恒利校长说过这么一段话:教育是一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简单的复制往往难以实现。学习洋思、临摹其他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建立起自己的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真正有用的、有效的模式,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学习是为了进步,临帖是为了破帖。
两年来,化学组的全体同仁在李红卫、杨次男、梁宁华几位老教师的引领下,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一直在求索:高效课堂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学科高效课堂建设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经过两年多的组内轮流观摩课和学校三届教学大赛的反复磨课,以及无数次的学科研讨,大家慢慢形成这么两点共识:
(1)打造化学学科高效课堂,应该是使学生思维在学科思想层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优秀的课堂,其结构逻辑建立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之上;优秀的教师,可以透过知识的表层看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
(2)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
张老师的课堂学生专注度很高 孙老师的课堂深入浅出
化学课堂上学生活动形式多样 认真听课的老师们
化学组的老师们一直认为:在建设高效课堂的初期,特别应该注意避免的是,只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单独一节或几节来看,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所以,化学学科的高效课堂建设,应当从老师自己的思想理念体系策略上建立,起点、立意一定要高。对任何教学模式的学习引进,重在汲取内在精髓,不要盲目的机械的移植照搬,因为任何一个模式都不可以包打天下,不能解决新课程教改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所以,化学学科构建高效课堂,重点落在首先修炼“内功”:①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②教学基本功;③教育的基本规律;④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层层递进。①层次做得好,可以成为合格的教师;①②层次做得好,可以成为一方名师;①②③④层次均做好,才有可能成为大师。
在实践中,化学组的老师们一致认识到: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它是一种教育必然的归宿,因为任何教育最终都会回到“人”,回到“人”的教育才是“终极目标”,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围绕“人”的成长规律,来建构学科的教育教学体系的。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转知成智,而在探索、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什么多媒体、课堂环节、模式、导学案等都不过是初期阶段的一些基本素养,就像人要会爬行、会吃饭、会喝水一样。虽然重要,但不可以崇拜,因为这还是爬行,还不是教学,更不是教育,它无非是通往教学的路径,是教育需要的工具,它们只类属于术、器的层面,唯一的价值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如果放大了它们的价值,不仅会成为一种累赘,而且还会变成一种成长的囚禁。西方人早在100多年前就警告“警惕技术主义的泥潭”,如果没有过切肤之痛,他们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工业革命最终为什么要摆脱“技术”的控制而走向“人文”,是源自于西方文化的觉醒。
周古莉校长在做高效课堂培训时说过:高效课堂建设,要充分应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心理需求、人格个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才”施教;高效课堂还应当考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构建校本化的高效课堂模式,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切实尊重学生的需求,优化导学关系,积极创建个性化、生本化、素质化的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优质发展。这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为明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契机。
其实,中国的教育先哲们早就提出了中国教育的理念:有教无类;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中国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一直被西方人推崇,就在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遵循人的心智成长规律、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仁”的理念。
但是,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很多学校、老师却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误区:从人文走向技术。这是一种对教育、对新课程改革缺乏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因为没有一种技术性操作模式可以把一个思想、一种文化送进另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为什么教育非要回到“人”,非要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技术解决不了的那个大问题——人与人、心与心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见解仍然停滞在期望技术能够替代人心的阶段,那就是在重复人类不断重复的错误。教育如果不回到对人性的激发上,不在心灵里播撒下善良和爱的种子,不去努力改造那种不良的习气,不唤醒对人类的使命,而只是期望我们的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们考一个好的分数,那就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化学课堂上学生在板演 梁老师的高三化学课
杨老师的高三化学课堂 杨老师在成都市高三化学备考会上发言
这些年,很多学校学习洋思中学,学习杜郎口中学,但是往往是只学了技术,没有学到思想,对他们的教学成就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看到他们的技术外层下隐含的深邃人文内涵。所以,表层的技术学得再像,“模式”打造的再好,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其实,教育和教学改革,改来改去,就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人”而改,一种是为“分”而改,这也是长期以来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两大分野,两者是不可调和的,为什么而改,决定了“性质”,唯有为“人”而改才是我们唯一应该追求和维护的。如果我们简单的以为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就是一套模式,那是我们自己的认知肤浅导致的教学肤浅。
所以,化学组的老师们在两年多的高效课堂的研究探索过程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科高效课堂的建设,绝不是拿出一个简单的操作模式,而应该在借鉴学习杜郎口、洋思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全体教师慢慢完成从观形到入神、从嫁接到重构、从临帖到破帖的嬗变。
所以,从这种认识意义上讲,如果非要说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那我们可以归纳出化学学科全体教师的“思考+改变=成长”这个精神和实践模式,我们就是在运用这么一个思想模式、精神模式在缓慢的改变我们自己,缓慢的改变我们的课堂,缓慢的改变我们的学生,当然,也是缓慢的丰满着为明学校的学校和高中学部的内涵。
正是基于化学学科的这种严谨的探索精神和勤恳的教学态度,高中化学组近两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突破:以杨次男老师为首的高三备课组,连续两年取得高考的佳绩,今年备考,在成都市的“一诊”、“二诊”考试中都取得较以往更加优异的成绩,杨次男老师代表新津县化学教学先进教研组在成都市高三复习研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化学组张桂华、董佲佼、孙悦、姚荣跃几位年轻老师,在教学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张桂华老师获新津县赛课一等奖,成都市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孙悦老师获成都市第四届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并获得成都市市级表彰;董佲佼老师获新津县化学课堂大赛三等奖。另外,化学学科全体同仁合作,教学科研相长,编撰出系列校本教材《高考化学复习策略——以元素化合物为核心的联想学习》等。
也正是基于化学组全体老师的这种严谨的探索精神,两年来,化学组在不断地思考和改变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应当将高效课堂的起点——高效备课,将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出发点。化学组全体老师已经开始改进备课组的备课模式,首先使备课组的备课真正有效、高效起来,继而规范统一教案模板,并且追本溯源,将高效备课的起点——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的确立作为高效备课的起点,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建设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