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化”什么?
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界定:所谓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世界性交流冲撞和融合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激烈的经济、文化竞争人才需求的教育文化资源的共享。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化”政策导向,建立扩大开放的创新环境;“化”质量、效率、评估等标准;“化”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化”改革课程内容,促进跨文化学习;“化”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基础教育更需国际化。应该看到,我们的毕业生在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在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和毕业生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他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很努力,都非常辛苦,他们是中考、高考、考研一路考下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趋同的而不是求异的。”
这是目前我们基础教育的弱项,即着力培养趋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匮乏的主力推手;且基础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定型”之力,又使高等教育无可奈何。
打破这种“定型”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今天,基础教育的任务早已不再是“看书识字”,更不是“请先生看住几个娃”。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正常的人格、乐于接受知识的头脑、与他人交流的沟通意愿和爱与被爱的情感积累,事实证明趋同模式与此几乎背道而驰。从更高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汲取国际上先进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手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创新”这一重大课题。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社会管理的创新,人才至关重要。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对不同信息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充满活力的竞争意识和国际化眼光,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要具备这些素质,与单一标准的、同质化、模式化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冲突。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就在于基础教育国际化。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师的国际化。“国际化”绝非“双语教学”那么简单,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头脑中的趋同意识,去除唯上、唯书、唯我的陈旧观念,调整“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努力使之符合创新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在具体做法上,要努力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出新,保护学生活跃的思想和言行。哪怕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教师,也要不断关注最新教育成果和教育理论,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培养模式。
新津为明学校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1)理念的突破。 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在全球化社会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但不要动辄就说培养国际化人才,更不要说要“培养世界公民”,那很容易被质疑,被误解。
(2)开展区域国际化探索。 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定位比较恰当。基础教育国际化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个学校的力量太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力,不具备辐射区域的效应,但是如果以省、市为主体推进教育国际化,范围又太大,无法落在实处,必须以区域为主体推动教育国际化。
(3)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学校不应将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引进的课程要完整,要适度。要处理好与统编课程的关系。
(4)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
教育国际化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包括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能力、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是个别教师的行为,要更多教师参与。应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培训教师,以项目为支撑,师生共同参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各种活动中提高教师的能力。
(5)基础教育国际化应科学规划,稳妥推进。
教育国际化必须是一种双向交流。初级阶段是以学习为主,引进为主,派出为主,而到一定阶段,必须是双向的,对等的。要使双方受益,这样的交流才有可持续性,才能长久。
教育国际化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挑战的问题。教育国际化不是要照搬国际教育中的某些做法与课程,把学校办成留学预备机构,而是要关注引入国际教育中的先进元素,注重适合国情、校情的改革,以中国人自主管理为主导。形成自身特色与亮点,既能与国际教育衔接,又有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推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与水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影响到各自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到各自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应当避免教育的全盘西化,对自己国家教育的批判应当是实事求是的,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建。我们要注重将中国常规基础教育优势和国际教育精华相结合。对西方教育合理内核的肯定也要实事求是,避免盲目拔高。
教育国际化不能忘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果一个民族无视或蔑视、舍弃或割断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民族伟大复兴从何谈起?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突显。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存续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理念和强调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