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考语文的有效复习
中考是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业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测试,注重对学生知识理解、识记、运用、分析、综合、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考查。如何在中考的复习阶段加强对学生复习的指导,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需要实施相应的复习的策略。
一、中考语文复习的四个误区
(一)无规划
中考语文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对学生初中三年来所有语文知识的一个回顾,包括了6册教材,12册名著。同时,它更是对初中所学语文知识的一个总结。既有教材内容的总结,更有生活中的语文的总结;既有知识点的总结,更有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因此,制定详尽的复习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说,一个完备的语文复习规划,应该包括这几个要点:复习内容与要点、复习步骤与方法、复习对象的确定与分解、复习过程的落实与效果的呈现、复习进度安排等。从复习的内容与程序上来说,一般包括这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复习(教材分册梳理);第二阶段:重点知识复习(专题集中突破);第三阶段:套题综合复习(方法总结与能力训练提升)。
(二)无重点
个别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复习规划,从而在复习时出现“撒大网”的现象,“处处是重点、时时抓重点”,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抓到最后似乎是什么都复习到了,但学生什么都没掌握到。
(三)无分层
应该说,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是比较繁多的,要在短短的2个多月的时间里,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识记、提升,是一个比较繁重的工作,因此,分层的复习尤为重要。这里的分层既有知识难易程度的分层,也有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既有复习内容的分层,也有学生水平的分层。没有分层的复习,只是一个简单、无序、无效的复习。
(四)无反馈
在复习中,我们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复习倦怠”现象,就是越复习情况越不理想,特别是到了后期的综合复习阶段,总感觉复习的每个点都复习到了,却感觉学生越复习不懂的越多,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复习效果不良。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在复习中没有注重学生复习效果的反馈和落实,没有及时的根据学生复习状态和效果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关注复习生成而产生的。
(五)题海战术
多年以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现在的“应试+素质”教育,教师、家长、学生都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成绩是练出来的。只有通过反复的、大量的题海训练,学生才能见多识广,才能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每天一题”、“每天一卷”就屡见不鲜了。这样的题海战术,在真正的实效上未必有多少。
二、中考语文复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直以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总是在不停的思考:怎样才能有效提高中考语文复习的效果呢?
(一)全面解读和研究《课程标准》和《学业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法”,它不仅仅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参考和保证,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然,作为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检测与评价手段之一的中考,其在命题的思路、考查点的确立等方面,是更不可能脱离《课程标准》的。
而作为指导整个成都中考的《学业考试说明》,是依据《课程标准》而构建的更为具体、直观的“考纲”,它就每年中考的相关内容作了详尽的要求和说明。
解读以上两者,主要注意:考什么(考查内容)、怎么考(题型及难易程度)、如何考(备考策略)。
(二)做好复习规划,用规划指导整个中考复习的有序进行。
中考复习规划,好比教材课程标准。在中考复习开始之初,我们就应该做好复习规划。对复习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复习时间安排、复习形式、复习步骤等做好长远的规划;对复习的效率要有预见性;对复习的可实施性、可持续性要有综合考虑;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复习负担、备考心理调适、复习期间天气等因素。
(三)加强对五个比例的研究
第一个比例: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学业考试说明》中,明确了中考语文考查的难易比例为6:3:1,即较易题60%、中难题30%、较难题10%。从这个比例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解:较易题——一般指基础知识部分,这部分知识一般是基于教材。中难题——一般指能力迁移和应用部分,这部分知识一般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知识迁移能力。较难题——一般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等的综合考察,这部分知识一般是注重综合性测试。
第二个比例:试题分值比例。中考语文试卷采用的是A、B卷形式,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藕粉,总分150分。A卷分Ⅰ卷、Ⅱ卷,第Ⅰ卷选择题占18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占82分,其中作文占60分。
第三个比例:考查的知识比例。就A卷而言,主要知识点及比例分配如下:选择题18分,分别考查字音、字形、字义(各3分);课内文言实词、虚词、文段理解(各3分);非选择题82分,分别考查课内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2句共4分)、古诗文默写(共6分)、现代文阅读(说明文或议论文,共12分)、作文60分。B卷主要知识点及比例分配如下:古诗鉴赏(4分)、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名著阅读(4分)、现代文阅读(散文或小说,共18分)、语言运用和综合性学习(共12分)。
第四个比例:复习时间安排的比例。一般来说,基础知识的梳理时间相对安排不宜过多,应多注重过手和落实,在反复巩固上多下功夫,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检查形式实现复习目标,如口查、笔查等。专题复习的时间应尽量充裕些,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对专题的掌握情况,就各专题确定好时间分配比例。综合复习时间一般在3周左右,主要通过套题训练,综合检查、反思、总结、提升,并就应考策略等进行培训。
第五个比例:学生知识水平比例。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中考复习时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将学生进行比例划分。即能力提高型、知识巩固拓展型、知识过手巩固型。一般情况下,比例为30%、50%、20%。教师可针对这一比例划分,在复习内容、复习策略等方面进行细致划分,从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复习得到提高。
(四)做到有序、有效备考
有序,指在整个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要根据制定的复习规划,有步骤的开展复习。复习要注意循序渐进,及时巩固,及时检测,并根据复习反馈情况及时的调整复习策略、步骤和方法;在优生提升、中等生提升、潜力生转化上,做好有序的过渡性复习;对复习的讲、练、评、测要做到形成序列等。
有效,即复习内容是有效的,复习对象是有效的,复习方法是有效的,复习效果是有效的。在复习中,应该遵循这三个原则: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复习、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复习能掌握的不复习、教师引导复习后学生也不会的不复习。凡是复习起来效率高、学生掌握层面广、效果比较明显的要重点复习。
(五)加大对讲、练、评、测的研究
在复习阶段,讲、练、评、测是常见的复习方式,但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教师是讲、评的主角,学生是练、测的主角,复习无非就是教师讲、学生练;天天考,天天评。
讲:讲的内容,讲的方式,讲的对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教师讲,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教师讲,不是只能是教师讲,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在课堂上讲。
练:有讲必有练。练是对讲的检测,但要注意:不是讲的所有内容都需要练,所有的练不只是为了能做题,练的内容不是每一个点都要体现,练的形式不应只是一种。
评:有练必有评。对学生的练习,教师要尽可能的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批改。批改后一定要有评讲,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练的内容都拿来评讲,不是每一个练的内容都详细的评讲,评讲的形式不应只是老师评讲。
测:测的时段,测的内容,测的形式。测是对某一个阶段复习的综合检查和巩固,应注意:测评内容的选择、测评时间的安排、测评形式的采用。
(六)整合知识复习与技能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部分学生对老师讲过的书本知识比较容易解答,而老师未讲过的却是同类的知识解答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应是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学习知识,而忽略技能训练的结果。
在中考的语文复习中,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追求答案,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考查点,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和要求,认真审查题干,从题干中获取答题信息;学会对同类型的知识点、考查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对某一知识点的系统解题方法,从而实现从学知识到学方法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