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高三教学特辑13 高三复习中的习题选编1
2012级高三教学特辑13
高三复习中的习题选编1 2012.2.28
高中部
学部寄语:高三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教学中,如何组织好习题选编,对高三复习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高三习题选编首先要做好习题精选、纠错强化、变式拓展几个环节,秉持以学生的需要为引导,将提高应试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
纵观全国各地,高考复习大多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对各个章节进行复习,复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复习的重点是对基础的回顾、梳理、分类,从而形成完整的、全面的知识体系。
第二阶段,基础知识重组阶段。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本着使知识系统性的思路,对复习内容做出既有真针对性又有实用性的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联系、组合,并考虑将知识的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重点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把提高学生素质的高考热点知识融入其中,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第三阶段,检测训练。使学生能灵活处理学科的各种综合题型,进行最后的综合练习,达到较为熟练程度。
我们的高三复习课常常是这样进行的:
知识点复习→历年相关高考试题展示→学生练习→评价、巩固→下一知识点复习……
当然,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上不可能不用习题,而选用的试题最严谨、全面、真实的也就是历年的高考试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高考命题者的命题目的、价值定位和我们正常复习课的教学目的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
高考题 |
课堂复习例题 |
课外练习题 |
命题目的和价值定位 |
①诊断性
②有一定区分度 |
①针对性
②代表性、典型性 |
①检测诊断性
②巩固知识 |
显然,一味的照搬高考试题作为例题、练习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方面尴尬:
(1)为复习某个知识点,用了好几个高考试题,学生忙于做题解答,无暇领会教学意图,有浮光掠影之感,降低复习有效性。
(2)由于命题目的性的不同,使得无关选项的讲解浪费大量时间,导致想要重点点评的地方讲不到位,习题本身的价值很难发挥。
(3)由于高考试题有一定区分度,教学设计时直接采用不利于把握常规课堂难度的递进。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命题目的和价值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分类、整合、创新试题,以提升复习题的针对性和使用价值,对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高三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解决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即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通过第一轮全面的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模块化。我们的观点是:
(1)课堂的范例题应有别于课后作业题或考试题甚至高考题,它是需要认真重组改编的;
(2)改编的依据是对两纲和自己任教学生的分析的基础上,将若干习题有目的的拼凑、修改而成。
(3)组题和编题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有代表性(即该学),能起到举一反三,甚至能起到归纳知识规律的桥梁作用(“范例教学”原则);③难度安排与控制(即能学);④兴趣性原则:通过合理的编排顺序或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复习思考;⑤综合性原则:能带动更多的已复习和未复习的内容(“范例教学”原则)。
2.高三二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二轮复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升学生参加高考的实战水平而准备的,既然如此,很多时候“懂不懂”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听过太多的学生下了考场就抱怨本来会做的题怎么就错了,所以,我们的观点是:
(1)课堂的范例题应从一轮复习中重知识点的巩固的角度转变到从命题者的视角审视、分析、评价、欣赏试题。
(2)从有效学习角度分析: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该学的是如何降低无谓失分,知道自己现在最要解决的是什么?他们是水平足以站在命题者角度看问题(“能学”),采用评价欣赏的角度组题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想学”)。
(3)组题的依据是高考在这个热点上一般怎么命题?为什么这样命题?主要从哪些地方找素材?我们经常在这个问题上犯哪些错误?如何避免等等。
(4)组题和编题的原则:①清晰明了、条理清晰;②重要性和热点问题;③尽可能让学生暴露存在的低级错误;
二轮复习中的做法建议:
已分类好的相关高考选择题 → 打破选项,按命题角度重新分类 → 挑选、整合 → 编成题组、课堂展示 → 欣赏、评价、小结,提高解题实战水平
3.各种题型高考优秀综合题的价值重构,全面、综合地发挥其最大功效
高考题中有大量值得我们研究的好题,有些试题如果仅仅用作练习或考试题未免有点“浪费”,所以对经典的好题,我们应全面分析和研究,整合重点和核心知识,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4.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链接,创造性的开发有价值的新习题
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生产生活情景资料的改编:
①最新核心期刊上相关专题介绍;
②高考最新发布信息;……
能否将热点问题命出好的试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中学生要求的核心知识链接起来;
(2)选择命题角度以合适的难度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