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习作评改之我见
探索习作评改之我见
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小学部 马志荣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延续,也是对学生写作实践的反馈。通过简短的点评,教师可以因人、因文制宜地就习作优劣、写作规律、为人之道和人生价值等展开心理对话。美国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学生的习作都是其努力创作的结果,尽管有些在结构、措词、思想上难以达到教学的要求,但他们都付出了心血,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对于文中客观存在的某些缺陷,应在充分肯定其文章优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不足,这样能够使他们知道自己以后写作努力的方向。而互动式习作点评,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单纯的作文为多维的做人,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
一、 互动式习作评改的目的
互动式习作评改,可以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达到优化习作教学的目的。
在习作批改中,互动式评改习作强调变教师的单一评改为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评改。学生看了老师的评改与评语后,写一个回评。回评时的题目可以自定,如面对面、心灵的驿站、窗口、回音壁。。。。。。这样做能收到如下好的效果。1、避免教师改完,学生不看的现象。2、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同见解。3、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4、开辟了另一处练笔的空间。
在习作评语栏,不但有老师的评价还有同学和家长的参与,即同学互评、老师点评、家长总评。可谓是达到了全员互动的效果。
二、 互动式习作评改的模式
1、 师生互动式
xxx同学的《作家是用笔思想的》片段节选:
过去,每当老师让写作文的时候,我就抱怨,然后就发挥
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开始编个不停。妈妈为了激发我的兴趣,让我记日记,可这并不奏效,因为我还是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负担。所以,当妈妈检查我的日记本时,每页都只写了六分之一。
直到我转到了这个新学校,我才开始不抱怨,并且试着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是因为老师的每次点评都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去写好每篇作文。我开始喜欢上了作文后的点评。但是要想看到就要更多的好作文给老师批改。于是我便绞尽脑汁,发挥自己“丰富的创造力”去创作有自己风格的文字,这样我便写出了许多作品,有的作文被老师在班上念给同学们听,有的作文参加学校、新津县、成都市的征文比赛。我尝到了写作带给我的快乐后,便喜欢上了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字。
我想,也许三毛、亦舒就是从这里走上创作道路的吧。
师评:触动是相互的,当你为了那篇篇短短的评语而努力奋笔疾书时,我也恰恰正捧着你那一篇篇越发精彩的文章而兴奋!努力吧,让我们一起!
xxx 同学的回评:谢谢老师的评语!其实开始写作的时候,的确就只是为了您那短小精悍的评语,不过后来写作就是为了写出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我很喜欢一个人在家时把自己想说的话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不过这种机会很少,于是我便利用文字把“它们”“宣泄”出来。有的时候捧起我以前的“思绪”会觉得当时的想法很幼稚,也好天真,不过我依然很钟爱这种表达思绪的方式。希望能够早日让您读到满载我收获的作文集!
2、 生生互动式
xx x 同学的一篇 跑题习作。
同学评:小弟平时对你不薄,你为什么写此文章来折
我?言归正转。。。。。。。
师评:弟子所言即是,为师也这般认为!回评大大的“改!!!”字
3、 家长参评
师评:你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这一 篇写得也不错,真实,投入了真情实感。看着你的努力与进步是我最大的欣慰。咱们班的篮球赛还指望着你出成绩呢!其实人就是在经历了不同的困难与挫折时,在不断坚持并战胜自我时才逐渐长大的,老师看到了你的成长。无论作什么事只要那出这份毅力与耐心,成功就会来到你面前!
致老师:
评语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你的汗水和心血。孩子稚嫩的作文在您精心点拨下渐露成熟的曙光。。。。。。
三、“互动式习作评改”的策略
1、弃旧创新——从题目开始,激活思维
一个题目的出现,能不能快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在命题上要多动脑筋,题目尽量新颖而实在;形式应活波灵巧,能让人眼睛发亮,思维活跃,情绪激昂。
例如:写秋天的文章,学生从三年级刚刚练笔就开始写,如在前面加上“又是”二字变成《又是秋天》,似乎一下打开了学生记忆的 闸门,人、事、物、景等都变成了素材,自然文思泉涌。
例:又是秋天,12年前,在那个金色的秋天里,我诞生了,看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的生日在秋天。人说:“儿的生日娘的苦。我出生的日子也是妈妈受苦的日子。十月怀胎到我的降生,母亲有着怎样的痛苦也许我现在并不能理解,但看着妈妈肚子上那个大大的疤痕,我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愧疚和亲切。
2、聚焦选材——摆脱繁琐、桎梏的写法指导。
光有好的命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指导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指导应重在启发学生捕捉新颖独特的材料。换言之,不是写法的指导,而是选材上的引导,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个性张扬、内容丰富。
4、 欣赏美文——润“作”无声。
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他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就得心应手。
在这里,教学任务也绝非习作教学这么单一,它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的心灵、人的气质、人的修养、人的品行,它是融赏文、习作与做人于一体的更加丰富的教育熏陶与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