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月(二)读华夏文史,品华夏之韵‖新津为明初中部百家讲坛“锴”讲啦!
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融会贯通,在初中部学部领导和各个班导的通力合作和全力帮助下,百家讲坛于10月22日下午,在博雅艺术中心录播厅教室如期举行。
此次讲座,由文综组的青年教师代表刘重锴主讲。
刘老师选择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故事为切口,开始了他的讲座。
【小花絮】
在讲座开始前,由于场地限制,每个班只能选择六个同学参与。同学们听到有名额限制,纷纷强烈要求能够成为这个“幸运儿”。
讲座开始前,刘老师通过介绍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多音字和一个生僻字,引出“中国的文化,不仅仅在于诗词之间,更是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主题。
接着,开始了诙谐幽默的讲座内容。由于有些初二的学生并不认识刘老师,在课堂开始是带着一些不信任的,但在刘老师课程的层层推进之后,很明显大家都进入了情景,听得津津有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讲座中,刘老师主要给学生们分享了唐朝诗歌文化中璀璨的两颗明珠——李白和杜甫的生平经历和他们诗歌背后潜藏的文化,再拓展到熟知的王维和陶渊明,让学生们更能走近诗歌,走近历史。
在刘老师的分享中,李白是“别人家的孩子”,杜甫是“富二代”的化身,王维变成了“倒霉蛋”,在场的孩子们听得非常入迷,更是进行了上升到哲理层面的思考:
“原来这些古人离我们距离并不遥远,因为他们一直活在诗词里。但想要发现他们活着的我们,是不是首先要承认他们活过?”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围绕在讲台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甚至有同学迫切的期待刘老师的下一次讲座快点到来,能讲一讲他们喜欢的苏轼和李清照。
因为讲座的时间有限,没有能一一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很多同学要到了刘老师的联系方式,表达了能跟刘老师有更多交流的愿望。
本次讲座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将学到的好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文科学习中,注入自己的思考,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