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的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调动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初中物理教材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强化学生的感知和认知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他们自主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模式上一般采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相互讨论—体验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教材基本上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借此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赋予了活力,拓宽了学习物理的空间,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转变。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已逐渐占主要地位,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外部环境的过程,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由传统被动的“苦学”变为学生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乐学”。使物理的教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快乐体验的一部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以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物理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物理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主动认知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
一、创设“新奇实验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例如:在上《光的反射定律》时,一开始笔者拿出一个地球仪放讲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束光照在地球仪上,对学生说:“地球上每个地方总是昼夜更替,你们看这一半是白天,另外一半就是黑夜,有没有可能让地球上没有黑夜,成为不夜之城”?然后学生思考后,就会提出:用一面镜子可以使地球成为不夜之城。老师这时出示一面较大的镜子,并请愿意的同学上来演示,全班同学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上原来黑的部分被照亮了。然后,老师提问:镜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同学回答:光的反射。很自然的就引入这节课的课题。这样的创设情境引入过程中,由于新颖,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师生共同参与,促进了和谐课堂的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进行《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课时,笔者一上课就给学生变了一个魔术:“变金鱼”,先让学生看到一个圆的装水的玻璃缸中有一群鱼,然后通过语言渲染:“同学们看过春晚的魔术:年年有鱼吗?老师今天也给大家表演一个大变活鱼”。学生一下就被激发了兴趣,注意力全被吸引了过来,眼睛睁得大大的,老师盖上布帘,通过转动鱼缸,当再揭起布帘时,鱼不见了(玻璃缸中间有一个粘和的两面的镜子)。学生非常惊讶,老师问:想知道魔术的奥秘吗?学生都说“想!”老师就请一名同学上来看鱼缸中究竟有什么秘密?结果学生就发现了镜子。老师顺势告诉大家:其实大型的魔术表演中常常用到平面镜,同学们想知道镜子的秘密吗?于是引出了课题。
又如:进行《液体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老师问:同学们听过帕斯克桶裂吗?老师介绍屏幕上帕斯卡用木桶做过的桶裂实验,然后出示器材:2升的纯净水桶(桶里已盛满了水),桶盖上插有一根很长的玻璃管(1.5m),问:“我用一杯水就可以将桶压裂,同学们相信吗?”由于同学们从未见过桶被压裂的现象,都说:“不相信”。于是老师就演示,站到很高的凳子上,由同学帮助递水上来,只一杯水倒下去,桶壁裂了,水喷了出来。同学太惊奇了,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老师就引出了课题《液体的压强》。学生带着疑问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
在如此一类的新课导入中,由于老师通过新奇的实验创设情境导入,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学习氛围。上面的新奇实验,均取自于教材的插图、“发展空间”或“走向生活中”的资料,例题等,看似不容易做出的实验,只要老师多动脑筋也可以开发利用。通过创设新奇的实验情景使课堂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巩固了他们对物理热爱、好奇的态度。
二、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创设情境,给学生艺术美的熏染,同时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有一句话:“艺术教我们幻想,而我们用科学实现幻想”,用美去感染学生,用艺术去熏陶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学生发现物理的美,自然愿意更多地看到和体会她,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进行《乐音的三个特征》的教学中,笔者在展示:乐音和噪声时没有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歌曲和一小段剪辑在后面的噪声进行对比,在说明乐音的三个特征时,没有只采用传统的敲击音叉和敲鼓来对比,而是在说明音调时播放了两段非常典型的《我爱你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演唱)和《月光森林》(低音歌唱家赵鹏演唱)。两首歌都非常优美,高低音对比十分明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音调的含义。在说明音色的含义时,笔者播放了学生喜欢的周杰伦和林俊杰的歌曲,学生十分激动,听得很认真。最后还通过《春江花月夜》民族乐器合奏,让学生分辨其中用到了哪些乐器?如果时间允许,最后还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音乐水杯,敲出了贝多芬的《欢乐颂》。整堂课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进行者,对所有人都是美的享受。学生的学习是投入的,积极的,而且这种美的熏陶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有一位老师为了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讲了一段故事:刘姥姥进大观园,喝醉酒迷了路,突然看到前面有一扇门,就走了过去,结果发现有一个姥姥也对着自己走来,于是左右躲闪,怎么都躲不了。那位老师拿着《红楼梦》一边念,一边表演刘姥姥的动作,真是惟妙惟肖。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受物理科技知识的魅力感染,同时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感染。
除了音乐、文学的情境创设,还有美术,例如;我们的老师在制作PPT时,通过精心选择、编辑制作的精美图片给学生营造了美的情境。有很多老师在讲授《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时展示出的春雨、夏雾、秋霜、冬雪,黄山的云海,松花江畔的雾凇,北国的冰雪世界,还有水的循环示意图,有动态的,有静态的,一幅幅融自然现象和祖国美丽的风光于一体的图片,将我们带入了物理学习的氛围,感受到物理学习是美的。
由于在物理教学中创设了艺术美的情景,使许多原来不喜欢甚至惧怕物理学习的同学,也逐渐地接受甚至爱上了这门学科。科学与美的完美结合,不仅为学习带来乐趣,也为科学的发展注入无限的想象力。
三、通过创设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1、学生的表演活动。
例如:在讲《力》时,老师请学生表演:穿上轮滑推墙;其他同学很快就理解了力的相互性。
《什么是声音》中,请两个学生表演“土电话”,同学们对固体传声就有了深刻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中,请学生表演用钢尺敲打象棋。
《光的传播》中,学生表演手影游戏,等等。
初中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学生参与的表演更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关注到所学习的内容中来,所以我们老师要挖掘教材,创设学生表演活动的情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2、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
新课改下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所以,要求老师要创设探究活动的情境,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进行。
例如:降落伞比赛,老师先引导提出问题: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讨论出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后,每一组研究一个因素,最后通过比赛共同得出结论。
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时,也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让两大组学生分别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然后再全班共同来对比、理解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都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即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都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等。
在新课改下涌现出各种课堂模式,什么“271高效课堂”模式、“快乐课堂”模式、“导学案”模式,其实都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预习中、新课展示、反馈练习中,都可以创设出小组合作、互帮互学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