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语文学科
作为语文老师,我常常为现在语文学科的地位而担忧。
作为一个国家的母语,作为一门传承了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作为一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现在却沦为一门“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边缘学科”。这就是现今语文学科的尴尬境地。倘若高考取消语文考试,又会有多少人学习语文呢?这门传承了千年的学科又会持续多久呢?它会消亡吗?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吗?
作为这门学科的传承者——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应该为他做些什么,让它走的更远些?“解铃还须系铃人”,什么原因导致现今语文的尴尬处境呢?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一点就是分数。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文化底蕴的学科,它需要长期的知识文化的积累,而不像数理化学科,可以通过多道题,多记几个公式,就能提高分数,语文学科需要长期的的积累,同时还有对语文特有的灵感,因此语文学科要想通过短期的学习拿高分是不可能的。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即使不学也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有时学了还不一定拿多少分呢!所以这些学生宁愿拿学习语文的时间来做数理化的题目,说不定在考试中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还可以拿高分,这是部分学生不愿意学语文的原因之一,更有的甚至把语文课的时间当作做其它学科的时间。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先把学生的心收拢到你的课堂。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语文教师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二、粗暴的镇压或惩罚。但这两种方式可能在一段时间有效,但长期使用的话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必须从其它方法入手。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可能预知高考的语文命题,但我们把握学生的平时测验,平时的语文测验也可以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如果一门学科平时测验都考不到高分,他们还会学习吗?所以语文老师应该从平时的考试入手,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关注程度。像平时的周考、月考、期中考试,大部分是以学校自身命题为主,虽然形式上要与各县市的统考命题或高考命题一致,但出题的内容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如果语文老师在平时的出题时多选用一些上课时强调过甚至讲过的知识内容,作为对学生的平时考察,当他们知道每次测验都会有上课时强调或见过的内容时,他们还会在上语文课时不注意听讲吗?也许有老师会说,高考会出这些内容吗?高考确实不会考我们讲过的课文或文章,但如果学生平时的心都不在课堂上他们的高考又怎么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采用这种方式先把学生的心收拢到语文课堂,这样才有条件谈其他的问题。
此外对于那些认为语文不下功夫就能得高分的学生和那些平时努力学习语文的学生应该分别对待,特别是在批改试卷中的主观题和作文时,教师应该给那些平时学习语文刻苦的同学适当加分,而对平时不认真不踏实的学生甚至上语文课做其他作业的学生适当减分,以此来逐渐消除他们的侥幸心理。
我相信种方式综合应用,在课堂上增加趣味性,在考试中增加明确性,在试卷批改中提高针对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才可以逐渐提高。有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不显的枯燥;有了分数,学生才有学习语文的动力;有了动力,语文学科才不会应尴尬而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