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特色课程:教育国际化的“经典载体”
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国际化无疑促进了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教育国际化,必然涉及到学校课程。怎样的课程才能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认真思考:⑴我们是不是有胸襟把我们的孩子和外国孩子都培养成为世界服务、更为我们服务的人才?⑵国际化人才有哪些基本素质?⑶用怎样的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逐步实践和思考。(国际化学生的培养标准,目前一些国际化学校逐步一致认同国际化学生应该符合以下标准:①很好地用英语交流;②有国际承认的文凭或证书;③在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底蕴的基础上,理解和经历西方文化;④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宽阔的知识面;⑤在有基本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拥有突出的特长、兴趣,拥有创造性思维;⑥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承受力,善于与人相处、合作;⑦有一定的艺术修养;⑧有国际生活和判断国际事务的能力;⑨有适应多元化文化生活的能力;⑩拥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
目前一些国际化学校校尝试开设了国际课程,或通过与境外学校合作的办法,直接引进一些新的课程。国际课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一些国际组织开发的课程,通用性较强,体系非常严密,比如IB课程、PGA课程等等;第二种是国际性的考试课程,如A level、ACT等,学生学习课程后通过考试,就可以去相关国家申请高一级学校就读;第三种,我们把它称为国别课程,如AP课程、SAT考试等等,是美国大学入学会参考的课程或考试。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仅仅开设了上述国际课程,远远算不上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教育国际化最核心的内容。课程体现了民族的特点和国家的意志,因此任何国家的课程总会有不同之处,国际的特点就是多样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此谈国内课程是否要与国际接不接轨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要建设的课程不是为了要与哪个国家的课程接轨,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利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理解、融合。任何不同国家之间的课程总会有些落差,这个落差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观念、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们需要尊重,消除这种差异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新津为明学校在全面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应将课程建设作为新的突破点。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崇尚读书、热爱集体、学习刻苦、理解水平高、逻辑思维强,但在知识面、视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在适应性、独立性、个性特点等方面,往往不占优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实施欠科学是原因之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新津为明学校作为一所国际化发展为目标的学校,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必须坚持开放的眼光,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明确“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主要思路,通过“忠实、整合、拓展、创生”策略,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体现文化融合且充满活力的为明特色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目标、体系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外国孩子可以选择与我们中国孩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有权利选学部分外国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打造初中教育国际化,就必须将相关的课程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将课程作为教育国际化的“经典载体”,国际理解教育的“蓝本”,拓宽国际视野的“窗口”,有这样的定位,才能为我校的初中教育国际化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切实的保证。事实上,全国各地各中小学在推进教育国际化中,都逐渐认识到课程对提高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从课程着手,通过课程研发、编制、开设、实施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不仅达成了共识,而且形成了特色。
新津为明学校要实施初中国际化教育策略,首先在课程建设上要放开视野、准确定位、确立特色主题,组织人员成立专门班子,并本着以下策略展开工作。
1.课程为主: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研发与建设”要先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文学和语言,数学与科学,生物与卫生学,历史与地理,公民与道德教育、艺术与体育等学科相关领域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并应该广泛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而这种渗透的最主要载体便是课程。
必须首先建立国际理解教育初中课程目标体系,通过特色课程、学科渗透、主题活动三个途径组织实施,以开发获得丰富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和教师在这过程中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得到真正落实。我们的特色课程,应专门组织人员编写教材、教学建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将国际理解教育开发成型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再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明确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要求并进行具体实施。
国际理解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每个年级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保证独立的课时。学校可组织专门人员开发出版《国际理解教育学生读本》(适宜初中1-3年级)校本教材,实施中再逐步积累丰富的教学参考以及配套的PPT教学课件。使每个年级每周都有一节国际理解教育课,每学期都有一册教材,三个年级共6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每册都有不同主题内容。课前设计导读,课后都有相应的思考和活动设计,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展开学习活动。要将国际理解教育课做成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起到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作用,再通过教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紧密联系世界现实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多发挥好奇心、想象力与求知欲的机会,即使回到家中也依然念念不忘与父母一起讨论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看法。
国际理解课程的有效开发设计是达成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所在。可精选国际知识、全球问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以“英语剧社”和“戏剧社”等各种形式的开办为起点,其他课程的教师逐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成为可接受的教学内容,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课程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知识,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全球视野。让国际理解教育有“基地”,让教育国际化有“载体”。
2.学科渗透:现有教材交互点的“发现与链接”
通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研究,理清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也是该课程实施的另一途径,不少学校称之为学科渗透。这些核心教育理念,包括对他者的尊重、多元价值与多元文化、差异性和独特性、承认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多种情感、多种行动等。
学科渗透不是要占领学科时间实施特色课程中的内容,而是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运用和落实上述的理念开展教学,要求依然保持其学科性、适切性特点,但更加具有开放性,实践中采取拓展学习材料、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多种资源等方式进行。加强学科渗透,可在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方面,加强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校本课程建设,尝试与国际课程体系接轨,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推动初中教育适应国际化的需要。(拓展课程大致可分为大文化类课程和与国际课程体系接轨的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如:各类小语种选修课;国内外热点问题研究;中英双语课如:Chemistry Around Us,中美物理课程比较;JA经济学等。这些课程都可在提升学生素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方面作出尝试。)通过这样的学科渗透,能使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平民化”、“平常化”。
3.综合推进:环境、活动资源的“利用与嫁接”
在国际理解教育中,除了课程主体和学科渗透外,多元文化环境,有效的交流活动等,也是一种“课程”,具有独特的作用。
可以通过“创设多元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国际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多元文化环境即是课程,学校可以招收国际学生,和在校学生一起在校园学习和生活,还可以引进国际资源开设法语、德语、日语等选修课,支持学生建立外语社团与美国及其他国家友好学校交流,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学校也可以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师生,安排外国教师、学生白天深入课堂学习中国文化,晚上住学校学生家庭,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展课程内容,让外国师生体验成都人的家庭生活,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开展整合教育课程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渗透整合教育的内容。比如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如语文、历史、化学、生物等教学基础课程,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上可以加大整合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课程概念的扩大,基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刻理解。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课程建设具有纲举目张的突出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教学是以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为主要载体的。课程的设计、开设与实施,使教育国际化,尤其是国际理解教育有了“蓝本”,有了“保障”,有了“时空”。
新津为明学校要走向教育国际化,必须抓住课程这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