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或曰是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了解及相互理解和支持,而教育作为造福人类、弘扬文明、推动世界进步的各国共同关心的事业,则是增进和深化这种交流、了解与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做出积极的变革与创新,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正如2001年国际教育大会所提出的主题“学会生存”一样,树立起地球是一家的思想,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夙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国际理解教育。同时,在各种国际冲突依然存在,环境污染加剧,自然资源仍未得到合理利用的今天,需要有一种各国共同接受的道德价值观来维护世界和平和保证地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不同于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这种立足于全球和谐发展、代表着人类利益的价值观,是要在较深刻的国际理解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因此,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个人与全世界的密切关系,形成国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这样一股世界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里,教育必须迎接这一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在同一国家范围内流动和发展,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参加各国之间乃至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行业,乃至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进行发展,必须把我们每一个个人、每一项事业,甚至一个民族,放在全球世界背景下去看待、去规划、去建设、去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它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国际意识、初步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与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竞争,去迎接各种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将在21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培养21世纪更强有力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发展爱国主义和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广泛了解、深刻理解各种异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与异国文化相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性礼节和理解能力,并在广阔的国际范围、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视野中陶冶人格,具备能与不断缩小着的地球上的所有人共同生活与工作的意识和态度,能站在全人类的视角,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为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做出自己积极的努力,为参加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它向教育提出的任务是倡导国际理解教育。
事实上,全世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现在都已经认识到:为了使和平和人权能够具体化,单单提及和平的理想和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某种形式的教育以建立持久的和平和国际理解。”遏制人类的冲突,实现持久和平的根本途径,不仅仅是签订军事停战条约,也不仅仅是放弃战争、宣布中立,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培育人类“真正理解”的理念,发展其追求持久和平的人性。正如联合国宪章所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捍卫和平的屏障,是消灭战争的根本方法”。因此,国际理解教育体现着教育在捍卫和平,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克服这种异化的国际教育的内在弊端,遏制冲突上行使的重大使命。
从根本上说,教育国际化应该落实到每一位孩子身上,让他们能够以多元的眼光与视角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让他们能够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观、世界观,以方便他们能够走到国际舞台上去交流、去竞争、去合作,让他们能够在胸怀祖国的同时,放眼世界,能够随时感受到地球跳动的脉搏(李希贵)。
我们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偏见还是比较深的,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甚至连国际意识也不具备。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国际化教育几乎是一种奢侈,只有顶尖的学生或有一定的家庭背景的学生才可能接触到这种教育。在所谓的国际化教育中最常见的形式,莫过于将学生送至国外体验生活,或者外国学生来校时与学生在亲密接触中所培育的国际礼仪等知识。除此之外,很少有学校特意进行国际化教育的,都是以本土风情、本国历史及基础知识的教育为主,所以学生的未来很难与国际社会高度融合,而是根植于中国国情的狭隘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