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功召开首届“为明杯”课堂教学大赛总结表彰大会
赛后反思: 认识差距 明确方向 树立理念 付出行动
——首届课堂教学大赛系列报道(6)
新学期的第二周,北大附中成都新津实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济济一堂,在学术报告厅召开首届“为明杯”课堂教学大赛总结表彰大会。
会议由学校教科研部杨萍主任主持,会议首先宣布了在历时两个多月的《首届“为明杯”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的老师:
一等奖:林立川(小学英语) 陈梅(初中物理) 徐晓琳(高中历史) 张桂华(高中化学)
二等奖:肖岑岑(小学语文) 陈静(初中英语) 赖见喜(高中数学) 王梅仙(高中地理)
三等奖:唐波(小学数学) 杨丽(初中数学) 段雪梅(高中物理)
随后,李校长和各学部主任分别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
李校长发言
李校长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周校长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徐主任及凌主任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接着,一等奖获得者徐晓琳老师、一等奖获得者张桂华老师所在高中化学教研组组长李红卫老师、优秀观课评课获奖者田云云老师、优秀评课获奖者柏云老师先后发言,阐述了本次课堂教学大赛对自己的启发、感想。突出聚焦的一点是,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大赛,大家对“高效课堂”的认识理解有了深化和提高,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可喜的实践和心得,对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老师的基本功的加强和课堂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课堂教学理念和认识、实践的一次突破。这次课堂教学大赛对于今后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无疑是一个莫大的促进。
获奖代表发言
随后,教科研部主任杨萍回顾了本次教学大赛的整个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并对整个大赛做了《赛后反思: 认识差距-明确方向-树立理念-付出行动》的专题报告:
一、大赛反映出教学学术理念还存在一定问题
本次课堂教学大赛非常成功,非常圆满的达到了学校预期目标:引导教师以有效教学理念开展行动研究,追求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在各学部倡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导•学•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有特色高效课堂(教学过程指向学生的学,教师为学生提供路径图、搭建脚手架,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要求教师关注问题设计、关注学习组织、关注全面评价、关注学生发展,在实践中实现专业化发展);通过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从而提升学部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成就一所好学校。
当然,本次教学大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我们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理解还较为肤浅,导致设计出的课堂环节、课堂活动体现不出“有效”和“高效”。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参与度高、训练达标就是“有效课堂”,所以注重追求了课堂氛围,忽略了教师应为学生理解而教、而设计的内涵,所以课堂上见到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热闹,深层次的灵动和闪亮还不多见。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是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目前,一种被称之为“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教科研部会逐步推介)。
“为理解的教学”的概念,是将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当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教育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以掌握的目标之一。
什么是“理解”? 以下是关于学生理解的几个基本特征:学生能够对概念、定理等进行持续性延伸思考;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维度的转化阐述和表达;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在全新情境中);能够对知识建立联系(体系-结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纵观我们本次课堂教学大赛的课堂教学设计,少有能达到为学生的理解而设计这种层次(张桂华、赖建喜老师的课堂设计凸显了这一理念)。很多老师的貌似“理解”的设计其实并不是理解活动。这里有一个误区:是否只要是学生参与的、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理解活动”?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只有在超越他们的已知知识时才可能进行理解活动。 真正的理解并不是台上台下的齐声呼应,并不是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时候的“无声”、“静默”也许胜过齐声呐喊),而诸如判断对错,或者做有标准答案的习题等,这些活动有其重要性,但是根本称不上是“理解活动”,也不能增进理解能力。
为理解而教学的课堂设计模型研究和实践,应成为我们今后提升教研水平、教学能力的一个主要楔入点;应该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探索主题;应该是我们学校追求的教学科研的高境界,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学习、再学习。
二、学科教师今后需要做的深层努力的策略方位
1. 研究本学科高中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整合教材、驾驭教材、取舍教材的能力;
2. 研究学情,研究“为学生理解而教”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设计策略,提高课堂结构的高效水平;
3. 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各地先进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有选择的、批判性的汲取和重构、创新;
4. 研究实践教师“讲”的基本功,提高课堂讲述策略、提高讲课水平;
5. 加强演讲练习,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语言的表现、表达水平,形成自己特色。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再认识
为了达到为理解而教学的层次,本次教学大赛培训时,教科研部已经进行了过渡性的、基础性的前期培训。
初赛前的10月14日,教科研部杨萍主任对全校教师的培训里已经提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和途径(当然,这是基础性的、也是过渡性的,对有些教师来说,在一个相当时期内还是有效的),以及高效课堂的标准。
(一)教学基本功——外在标准
1、语言标准:一是要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语速适当;二是课堂指令明确:教师的指令不宜过多,不可轻易地发指令,需要发的指令一定要简明扼要,减少课堂废话,避免过多的课堂指令,减少插话式的课堂指令。指令发出后要亲自检查落实,并给予个别或全班性的评价。三是讲课生动,风趣幽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标准:板书工整,设计合理、清楚醒目,简明实用。
3、教态标准:教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4、技术标准: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有效地运用直观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并进行熟练演示和操作。
5、生成标准: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教学时间,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不固守预设教案,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
(二)教学内容处理——内在标准
1、整合优化教材:落实课改精神,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课标统领教材,用教材教好课标。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围绕课标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
2、内容化繁为简:高效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节课重点解决一到两个主要问题,一节课要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一节好课、一节高效的课,一定是一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课。
3、构筑理解渠道: 高效课堂势必体现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性和变通运用能力、转化能力、持续延续思考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高效,教师一定要明白教学的重点是重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变通运用,所以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就是教师的教学思考和课堂设计的核心因素。
(三)教学方法运用——核心标准
1、面向全体:要降低教学起点,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
2、民主和谐:教师教学民主,和蔼可亲,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教师赏识学生,能及时给学生肯定与鼓励,能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以学定教,能能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学。
3、创设情景:能够广泛地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
4、问题导学:教师讲课不“满堂灌”,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讨论的积极性,并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5、学生主体:最生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助。高效的课堂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员参与。
6、当堂巩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四、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
教科研部向三个学部推荐,建议各学部狠抓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基本功,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引导全体老师从内涵理解到外部呈现,扎扎实实整体提高课堂结构设计水平。
1、加强自我反思,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结合高效课堂的标准,建议今后每位老师课前要反思四个问题:①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②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③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④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凡是在课堂上讲得不深不透的教师,都是学科功底不够好的缘故。教学过程中要“重理解”必先“精解释”,一节课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就没有重点可言了。高效的课堂必须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要做到重点问题舍得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减少废活,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
深入浅出是教师处理教材的最高标准,其中,深入是门槛,浅出是境界。高水平的老师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低水平的老师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3、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处理教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 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知识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和教学目标;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基本上还停留在课改前“教教材”的认识水平。很多教师总是埋怨教材的容量太大,讲课时间不够,可能还是旧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方法没有改变。其实,新教材的许多内容,都不是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
第二层次,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 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基本符合课改的理念。
第三层次: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能够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能够很好地体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交还给教师。教师可以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
4、降低教学起点,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有些教师上课时喜欢听学生的课堂回声,只要有学生回应教师就满足,而不管这些课堂回声是来自多数学生还是少数学生,就认为学生都已经理解了;有的教师满足于全体学生齐声回答,只要听到正确答案,就放心地讲下去;还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迫不及待地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实际上就剥夺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思考权。在貌似活跃的师生对答中,有许多时候是少数学生替代了全体学生。我们的建议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后,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先独立思考,或把思考的要点写出来,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那么全班学生的思维量就会大大增加。 5、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这是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需要。教学问题的创设要注意四个原则:一是针对性:要针对课程标准和重难点知识;二是生活性: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是挑战性:要有思维冲突、思维含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四是适度性: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更要精选、适量。
6、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情境创设: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繁难偏旧、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生活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广泛地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对于知识,就像汤和盐的关系。盐需要融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
最后,李恒利校长发言致辞,对今后学校高效课堂的建设策略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和具体的部署:
本次课堂教学大赛顺利落下帷幕,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实践的话题。每一个人(不管是参赛选手还是认真观摩的老师)都会从中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同时也使我们明确了今后的教学教研目标和方向。每一个学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中认识差距-明确方向-树立理念-付出行动。
学习过程的本质是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而不是事实内容的记忆和积累,因此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深层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才能获得意义拓展和价值生成。总而言之,理解性学习研究重点在于使学习者应变成问题的解决者、创造性的思维者,要能看到正在学习的知识的多重可能性,要学会如何操作自己的知识。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有“现有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之分。现有发展区指的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刚接触这个问题,不能独立解决,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的合作下和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只有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展开,才会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仔细区分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解点拨。要坚持这样的原则:课堂时间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应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属于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教师绝不占用。
教科研部在这里介绍“三个步骤、四个环节”的常见高效课堂结构和流程,供大家参考。
“三个步骤”是指“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
(1)课前延伸:要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其具体流程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简点拨做准备。
(2)课内探究: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明确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巩固提高等。具体流程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提出的质疑:教师真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疑难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提升: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实验性、指导阅读性等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
“四个环节”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四个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合作小组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追求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巩固检测。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选精编题目,进行当堂达标测试并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作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大体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另外,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过关原则。
“先学后教“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先阅读、先思考、先动手、先交流,后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讲授的过程。先学后教有两次层含义:一是先学生自学、后教师教学;二是先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要解决好学生先学的问题,就必须搞好前边所讲的“课前延伸”。
“当堂过关“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必须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实现于课堂;二是全体学生都实现了真正的当堂过关。当前,课时减少了,但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无疑是衡量和评价课堂的硬道理!实现当堂训练有几条途径:一是分段讲授,讲练结合;二是口笔结合,当堂训练。三是保证时间。
至此,历时数月的北大附中新津实验学校首届“为明杯”课堂教学大赛完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