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为学科教学确立了全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要求突出体现其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学习的内容上强调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在学习的方式上要求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同时要求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此相配套,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势在必行。
一、评价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教 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行为和现象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以当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行为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由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的价值判断。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评价的价值取向,它决定着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对象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评价方式的认定。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地再现知识,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对知识的再现程度来反映的,其手段就是用分数来量化。教学标准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度,形式化地要求教师安排教学内容,以致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互动而互动,只考虑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要; 学生则只关注考试分数,完全为了“应试”。
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融合,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
因此,现代学科课堂教学要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让学科与生活、与社会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对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基于现代学科课堂教学是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是否反映了新课程设计的理念和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以注重知识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机整合,既要考虑学生目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要使学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建构知识,把培养学生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尤其要重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
第三,在学习方式上,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是否实现由“教学方式”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主、体验、个性发展”的目标,让教与学的形式“生动、多样、有趣”。
第四,学生是现代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成员,他们应该是主动参与者。现代课堂强调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第五,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要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在角色扮演上,教师是组织者、协同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第六,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评价的着眼点——侧重两个维度
过去,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如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它偏重对教师“如何教”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学”进行评价。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因此,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教师的教,另一个是学生的学。
1.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目的在于考察教师是否有基本的学科素养,是否有基本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具体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及是否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等。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学,它是评价的手段。对教师的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可以是同事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且可以设计比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可以是同伴的,也可以是教师的。既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也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在实际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终端产品”可以侧重于定量评价,对“过程产品”可以侧重于定性评价。评价组织实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可以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三、评价的着力点——关注师生状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关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各种教学内容及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时的状态。
1.学生的学习状态
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1)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在人为的不适当地强化学业竞争的学校或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把学生变得不想 合作也不愿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使学业的失败现象雪上加霜。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这种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学科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而创造这样的景观绝非教师一日之功。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然后又戛然而止,会从激烈的争论转入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
(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2.教师的教学状态
对教师的评价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处理和对学生发展过程的指导与组织活动进行的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关注教师对章节学科知识的理解是否深透,能否抓住重点、难点及各章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适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2)关注教师是单纯地教教材,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科学地、有机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
(4)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看教师能否从自己的思想或教学预设中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
四、评价的归宿点——改进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它通过发挥教育评价的鉴定功能,依据评价的结果把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评出优劣、分出等级,甚至排出名次,并把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经济收入、晋级、嘉奖、聘任等挂起钩来,是一种高危害、高风险的评价。这种评价的弊端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1)导致教师过分注重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注重自身教学水平和平时教学质量的提高;
2)导致教师用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准备一节课,个别教师甚至在同一个班级数次讲授与评价课相同的教学内容,助长了弄虚作假及浮夸之风;
3)这种评价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4)这种评价不利于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为主。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被评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强化正确的、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教育行为,改正不良的、不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教育行为,从而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得到优化与提高。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评价目标及评价指标的掌握与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加科学,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达到改进与提高教学行为的目的。再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评价, 激励教师不断进步。课堂教学评价通过肯定成绩或进步,指出缺点与不足,可激发教师产生正确的工作动机和积极的态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充满生命力。教师同样需要激励性评价。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既评教又评学为着眼点,以关注师生课堂状态为着力点,以改进课堂教学为归宿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文化、民主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