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上课)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课堂上引领讲授、提问、布置作业等教学行为的方向。课堂教学中的“目标-落实达成度”就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主要标准。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制约学生学业成绩提升有三个要素:①学习目标的清晰呈现;②强有力的教学监控;③及时而准确的反馈。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架构”,将课堂放在整体目标统领的意义框架内加以探讨。
一、教学目标落实的涵义
在“课”的层面上,教学目标落实是指将预设的、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实际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引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依据并运用教学目标去规范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引导、监控和评价教学效果。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习结果方面与学习之前相比,取得了进步,达到了预设的合理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落实的判定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
(一)预设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预设目标的合理性是课堂目标落实的前提条件。如果一堂课的目标设计不合理,那么即使教师落实目标的手段再好,也是射偏了靶子,会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引入歧途。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
第一,目标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通过寻找课程标准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标准,运用标准分解技术,弄清在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相应的学习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第二,目标设计符合学科本质和学习逻辑。教师要查看教参中有关本学期计划、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根据整个学科内容的序列,确定关键学习内容。
第三,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最近发展区)。 通过学业测试、作业中相关基础分析等,教师要搜集各方面信息,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起点,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第四,目标设计中数量要适中。教学目标的数量和学习内容的数量、复杂性、年级水平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一堂课的目标不能超过 4 个,不能少于 1 个。如果超过 4 个,就意味着这堂课重心游移,无法让学生深入学习。
第五,目标的表述要规范。正确的教学目标需要用清晰的形式表达,运用目标陈述方法(行为对象、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有助于课堂方向的确定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明确。
(二)师生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证明,课堂教学有“精确的目标”,与含糊的目标与无目标相比,促进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由此可见,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实验还证明,教学目标呈现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其中以书面发放呈现的效率明显高于屏幕展示呈现,展示呈现又明显高于不呈现,等等。
经验表明,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就不会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没有较好的学习预期,只能揣测教师的教学,盲目、被动地跟着教师走,就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此,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目标落实”的又一重要评判标准。
1.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揭示教学目标。在教学开始的 0-5 分钟,教师可通过投影、小黑板或其他书面形式(如学案),让学生通过看、读、记、理解等方式揭示教学目标,并在全班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从整体上了解、掌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信息,对学习内容产生预期,以便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中,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教学环节中主动地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2.主要教学环节要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达标
主要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以及要求一定要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告诉学生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要求以及学习的结果。
要及时进行达标检测。 教师要同步进行达标检测与反馈活动以调控教学,达标检测应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既可以是口头训练,也可以是书面表达。达标检测要做到及时分析与矫正,从而实现教学任务当堂完成,目标达成当堂验证,为确定下一环节的教学目标、调整作业设计和进行个别辅导提供依据。
3.课堂小结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小结,从整体上概括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三) “目标—教学”环节的双向一致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常常会变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事情。由于缺乏目标的导引,课堂往往变成“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
“目标—教学”环节的双向一致性,就是考查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否落实在教学中,检验课堂的各个环节是否在为目标服务,目标所期望的学生转变是否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所谓“目标—教学”环节的双向一致性,要求目标和教学环节要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目标都应该能找到相应的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对应相应的目标。重要的目标应该有较多的教学环节、较长的教学时间,次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相对要少一些。因此,教学目标应聚焦于教学环节,教师要同时思考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展开,设计好每一教学环节的核心目标。
(四)学生学习的进步度 (达成度)
学生学习进步度即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后是否有所进步。进步度 = 后测 - 前测。40 分钟前的“我”通过课堂学习变成 40分钟之后的“我”。如果 40分钟前的学生用“S”来表示,40分钟之后的学生可以用“S'”来表示,S 变成 S'的过程就是进步度发生的过程。如果进步度为正,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新知,产生了增值。如果进步度为零甚至为负,表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了问题,学生没有理解新知或习得新技能。前后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测试题、访谈、问卷、观察等。
三、教学目标落实的课堂操作模式
模式是现代科学方法的一种,是研究的一种角度、思路和方法。通过教学模式分析教学问题,可以抽出教学本质问题、简化教学问题,以便于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目标落实课堂教学操作模式的研究,在于探索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框架和流程。
所谓目标,即预期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人类的学习结果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以及态度五种类型,同时他强调不同的学习类型具有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提出了与各学习内部过程相对的外部条件。教学事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见表——教学事件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在现阶段,我们依据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条件相对应的原理,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提出目标落实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落实教学目标的课堂操作模式由五个步骤组成:
1,基于课程标准设定明确、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即用于判断学生达标的准则是什么;
3,规划教学活动以帮助所有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评估学生,即利用学生表现证据确定上述目标的实现程度;
5,评价并修正整个过程,即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
上述教学目标落实课堂五步操作模式中,第3步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课堂的核心主题,具体体现为 8个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引起注意—明确目标—激活知识—提供材料—指向引导—行为参与—反馈强化—巩固运用。
这 8个流程是基于认知理论的信息加工原理而建构,它既可以体现为一整节课堂教学流程,也可以体现为一个教学环节流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具体操作。
“学有定律,教有定则”,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是每一个有效课堂的根基,以目标落实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核心架构”,是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