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高效的复习课
2015新学期伊始,教科研部在校长部署下,首先深入小学、初中的毕业年级观摩检查复习课高效课堂建设的情况。
历时两周,教科研部杨主任和李红卫老师分别抽样观看了小学、初中各六节“推门课”,重点查看学校已经部署推进两年的高效课堂理念在教师心目中的认识,以及高效课堂之主要环节在毕业年级常规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经过观察、对比、研讨和评价,现特别向全体老师推荐初中部化学老师杨玲的一堂高效复习课。
亮点一:学习目标明确。
杨玲老师不仅在向学生印发的《学案》上详细注明,还在课堂上投影出三个目标,并加以简述,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带着“目标”投入课堂学习。
点评:
为明学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教师的教学所应关注的根本问题应该是:课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是学生喜欢的课?每一节课老师都应自问:今天学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还有其他问题吗?每一节课都要上得朴实、踏实,要让学生在外在的激励机制以及学科本身的魅力吸引下,快乐学习。这里的快乐是指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上的,是让学生通过紧张、努力、劳累而有效的学习之后体验到的一种精神愉悦。所以,要想设计好每一节课,上述问题都是不应当被忽视的。
亮点二:主干知识落实高效。
印发给学生的《学案》上已经详细列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主干知识体系,多数学生已有课前的预习先学,课堂上在教师引领下,经过规定时间内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质疑,最后由师生共同系统化的梳理出知识主干由老师板书于黑板,并一一举出典型反应实例。学生基本掌握了主干知识体系和具体的典型方程式的范例书写。
点评: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尽可能不讲。高效课堂重点要抓的三个环节: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检测。三个环节之下,应当体现6个“学”:引学、试学、组学、展学、研学和固学,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教师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搭建顺畅的学习“阶梯”,构建完整有结构、丰富多样课堂的“学的活动”,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尽可能不讲。这个原则下的课堂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作用,可归纳为:“不学已会,勿用功;一学就会,少用功;学了不会,白用功;学了才会,要用功;学了会学,多用功。”
亮点三:当堂检测落实到位。
在主体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杨玲老师选择了课本上的4道题作为当堂检测。并作出检查和矫正简评;并再次给出针对性的课下作业(复习辅助资料上选出的题目)。
点评:
当堂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一点往往被大多老师“忽视”。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个环节落实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不容易。一是学生的当堂检测如何立即进行检查和反馈(工作量和速度效率都要过得硬);二是针对反馈的信息立即进行二次备课,再针对性的给出矫正练习(更是彰显老师的“真功夫”)。如果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研究不深刻,学情调研不准确,课堂设计不缜密,是不可能当堂做好这个环节的。
最后,教科研部再次提醒:
第一,教学有法,但“学”远比“法”重要。即使我们现在推荐洋思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实际运用和教学实践中也要注意这么一种思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为了创新模式而发现的,而是为了构建一种完整、有序的“学的结构”,成为实现自主课堂的“拐杖”和“推手”,想推动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研学促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独后合。引学自学,组学展学,研学固学;三环六学,先定后变,由变则通。”在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研习中,先定后变,才是一种教学模式提出后教师的真正追求。教无定法,但好课永远有共同的内涵、特质和打动人心的地方,好课永远只能是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够“打造”这出来。这就是杨玲老师的课给人的启示。
第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模式的关系。借用一著名书法家提出的书法三境界来比喻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成长间的关系:“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在追求课堂的高效过程中,年轻老师可能会追求课怎么上得有新意,而老教师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会复归平和。这种平和乃是深知高效课堂的真谛后的平和。杨玲老师的课,正好展现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应该看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对待教学模式的态度有关,教师的成长也正是在入模、出模到超模的转变中得以实现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止一种,应该多样综合。对教师而言,重要的并不是发明模式,对其背后的教学规律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
新津为明学校的老师们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教学改革,有两个关键词一定不能放弃:“自由”和“坚守”。前者是对一线改革主体的尊重和激发,后者是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把握与遵循。从二者中生长出来的“教育内部的力量”、“教师内心的力量”才是推动学校高效课堂改革前进的不可忽视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