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校本课程之体系2——课程结构
一、国家新课程的特点与新课程结构
(一)国家新课程的特点
课程专家斯基尔贝克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与教师相处的地方”。新课程基于学习领域,要实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打破年级和班级的固定界限,鼓励跨班级、跨年级选修;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确定共同选修内容,增加选修空间,通过学分制,客观反映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
(二)国家新课程的结构
1、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2、课程:国家标准课程(含必修与选修)、校本课程。
二、北大附中新津校校本课程结构
(一)高中部分
1.高中部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与理念
高中部的学生人数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层次分化越来越显著;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多层次需求日益增强。
高中部的课程建设关乎学校发展存亡,高中部的课程亟待改革,高中部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亟待整合。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是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高中教育必须和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紧密相连,高中教育定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高中定位需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设计。新津为明学校的自我定位依据:基于的发展理念,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点,基于巴蜀地域文化及成都天府新区发展动向,基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多元取向需求。
我们认为:高中教育中的衔接应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高中要“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与大学的衔接应体现在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向上。 以国家课程为基本,传承、改造、兼容、出新,提高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应该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认为:高中要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出口,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承认不同并在各种不同中寻找平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多元走向作准备。通过高中的教育,让学生能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从而学会选择并顺利完成其人生的初次选择。
我们认为:从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进社会资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从中观层面上,区域教育中一定要纳入多元评价体系,给学校和校长松绑,丰富对教师的评价。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该改革高考制度,使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这是我们的愿望)。
新津为明学校的高中生源较为丰富,高中部的扩张与发展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导趋势。但是,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学生来源和家庭文化教养的多样性,造成学生知识和学习素养较为偏低局面,若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势必束缚了学校发展,但若不追求高等教育出口也会制约学校发展。
所以,学校审时度势,制定了高中部多元化发展的方针:即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糅合,推出多样、多元适应不同层面需求的课程系列。这样,对国家课程的传承、改造、兼容、出新,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整合工作就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学校将高中课程建设的策略内核框定为:“基础”+“选择”。学会“选择”,既是高中学段学生的客观需要和走向成人社会、融入世界、走向成功的法宝,也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内涵发展动力。
⑴将“不落下一个学生”,“使孩子快乐成长”策略建立在分层次教学和管理基础上。同一个年级应按照不同的知识素质层次、教育需求层次分班,不同层次的班应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同一个班的不同知识素质层次的学生也应相应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准确定位下,使每一个学子都能实现自身发展、成长的最大化效益。
⑵教育教学策略确定之后,接下来,最大的困难、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分层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其核心就是以国家课程为基本的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并且要探索将这种课程体系、管理策略体系有效落实的途径和方法;并且还要使每一个教师、员工都熟稔这个体系内的每一个人的不同发展要求。这就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在民办校的落实途径。
⑶高中部可以尝试探索建设各类特色班级,研究建设不同教育管理体制,整合开发各类特色课程,实现真正的课程分层、教学分层、管理分层、出口分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以实现真正的与上述层次相吻合的分层次教育。
2. 北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一个理念”、“两大体系”、“三大类”。
一个理念:使每一个孩子都有适合的学习课程。
两大体系:将学生按照家庭背景差异、文化价值差异、知识基础差异、升学取向差异、个性发展差异等因素因材分类、因材施教。将上述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有机融合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中,逐步形成“高考、竞赛体系”,“常规、特色、国际等多元出口体系”的以鲜明班级课程体系为特色的高中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能优秀的完成其学业。
三大类:将新的课程结构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其功能特色创造性地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为明学校文化型课程(包括研究性课程、个性发展等方面)三类,三类课程分块教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通过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形成完整的总体学力。
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新的课程结构框架,鼓励教师依据成都和学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每年级不少于10门科目,研究型课程在各个年级全面展开。
北大附中高中课程体系构想 |
|||||
高考、竞赛体系 |
常规、特色、国际等多元出口体系 |
||||
自主出国体系 |
职业特长发展体系 |
个性量身打造体系 |
|||
培养在高中阶段选择自然学科作为学习主要方向、并愿在高等教育阶段选择此方向深入学习的学生。 |
培养有志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竞赛、并有一定基础且愿为此深入钻研的学生。 |
培养在高中阶段选择人文学科作为学习主要方向,并愿在高等教育阶段选择此方向深入学习的学生。 |
培养①准备在高中阶段出国学习或高中毕业后进入外国高校继续学习 的学生。②自愿并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安排高中学习课程的学生。 |
针对普通家庭学生,但本人又缺乏读书的刻苦意志的。在职业学院一类的专职院校中建立直通关系,为这类层次的学生找到一个出口。 |
针对一些确实“不学习”的学生。要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征求他们对课程的实际需要,量身打造,开设特别的特色班级和课程。 |
第一体系:高考、竞赛体系。 属于升学教育型的高中精品课程。除特别加强国家课程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大领域的课程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培养学科学习兴趣,尝试发展,选择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主要以国家课程体系为基础,在文、理科发展方向上分别给予侧重和加强。
(具体课程设置初步方案见:附表1《理科竞赛体系课程设置方案》、附表2《理科常规体系课程设置方案》、附表3《文科发展体系课程设置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调整,逐步完善。)
第二体系:常规、特色、国际等多元出口体系。属于国际出口或特长发展型的高中特色课程。根据学生的来源、层次、个性特点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分解为可供学生选择的九大类学习领域,目的是构建起理想化的为明学校高中课程体系。体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革;体现新津校巴蜀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为明特色课程建设理念指导下的七个门类;体现学生个性发展。这类课程的改革风险较大。我们的理念是:大胆实践、大胆取舍、敢于创新、重在实效。
一大类 以落实学科课程知识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对应要求的必修系列)。现在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
二大类 以建设拓展型课程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对应要求的选修系列) (涵盖下文(三)为明选修系列课程等)。国家虽然给我们搭起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三维框架,但提供给我们的教材主要是基础型课程方面的,拓展型课程主要靠学校的教师来建设。如何通过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使学生更全面的解释一些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透彻地领悟一些基本的观念和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课程建设方面需要认真思考的。
三大类 以建设为明学校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对应要求的活动系列) (涵盖下文 (四)为明活动系列课程;研究性课程等)。为明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载体,校本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课程的建设和学习,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是学校应该非常关注和着力进行的课题。
说明①. 第一体系的高中课程目前已完成了粗略框架设计,主要为高层次生源提供以升学为主要特色的优质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基本点是在完成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偏重于学科竞赛人才、高端人才、精英人才培养。
说明②. 第二体系的高中课程目前已完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课程、学校课程理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与设计(详述见下),开始进入初期阶段的实验探索性的实施阶段,在实验中肯定会显现出诸多问题,需要逐步随着课程的深化建设一一解决。
说明③. 第一体系、第二体系高中课程在实践中都是分班级层次、个人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发展趋向的班级、不同个性特色的班级,其课程的具体设置是不尽相同的;不同个性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个体,其“学习课程表”可能也会是不同的。
说明④. 以上两体系课程实施时间表:
2013.5-2.13.8 准备、培训、课程表编制等筹备工作;
2013.9.1-2014.1.30 高一试点、逐步扩大推进;开发优秀校本课程3-4门。
2014.2.1-2014.7.30 高一年级全面铺开;开发优秀校本课程3-4门。
2014.9.1-2015.7.30 高一总结经验承继推进,高二继续铺开;优秀校本课程每学科3-4门。
2015.9.1-2017.7.30 第二轮实验推进;形成经验模式,深化改革、创新;校本课程初成体系。
说明⑤. 第二体系课程的主要具体类别、课程目标、涉及主要学科及课程方向如下:
A.主体性品质导论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协调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评判系统。
③了解不良心理、不良行为的形成机理,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涉及学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礼仪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主体性活动设计,理想与前途,浅说心理活动,自我监控,学会创造,人格结构与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社会责任,人的现代化,法律常识,礼仪规范等。
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③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能用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涉及学科: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信息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历史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成功人士创业启示等。
C.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领域
课程目标:
①了解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常识,能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西方文明。
②结合英语语言学习,提高分析和认识西方文明的能力。
③培养国际交流的能力。
涉及学科:英语,历史,哲学,国际政治,网络信息技术等。
拟开课程方向:英文表达,西方文明介绍,现代西方社会,中西方文化对比,国际修学交流,网络技术与应用等。
D.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了解科学发展史,认识科学发展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③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涉及学科: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劳动技术等。
拟开课程方向:学习策略,科学方法初论,科学史实的启示,科学家的素养和人文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最新科技成果介绍,中西方科学史,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等。
E.人类与环境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②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思考人类生存的意识,培养“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③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及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生活现实中的环保问题,环保的基本技术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环保计划和实施,人与水、空气、动植物的关系,环保意识的养成教育等。
F.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提高服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生的作用。
③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提高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
拟开课程方向:健身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家政、电子、制作等),器乐、合唱,美育欣赏讲座,绘画技法等。
G.学科特长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认清人类智能的区别及其特点,培养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③善于认识自己的特长,善于根据智能优势,着力发展特长。
涉及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英语,生物,语文,信息技术。
拟开课程方向: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生物竞赛,英语竞赛,作文竞赛,信息技术竞赛等,发明创造(专利),演讲比赛,美术,书法、体育等竞赛等。
H.未来与成长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发展意识、前瞻意识、未雨绸缪意识、风险意识。
②正确地理解自我,确定努力方向,激发奋斗的精神。
③作好把握机遇、挑战危机的准备,掌握预测能力、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涉及学科: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谋略学,未来学,信息学,预测学。
拟开课程方向:未来学课程,发展性课程,幻想课程,人生规划等。
I.调查研究与交流探讨领域
课程目标:
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鉴别能力
③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涉及学科:各类学科
拟开课程方向:参观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演讲,辩论,作品评论等。
(二)初中、小学部分——为明必修系列课程整体结构
1、阅读理解课程(1-9年级)
掌握阅读技能,能够理解并能与人分享;强化中国古代、近代经典文章、美文的阅读。
学生阅读要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阅读量,各年级在该学年内课外阅读总量基本要求:
一年级:不少于2万字; 二年级:不少于4万字;
三年级:不少于20万字; 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
五年级:不少于80万字; 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七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八年级:不少于60万字。
总体情况:小学生到五年级时阅读能力达到六年级语文水平,初中生到八年级时阅读能力达到九年级语文水平,一至八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6万字。
该门类课程下设主题:1-2年级拓展阅读、3-5年级拓展阅读、6-8年级拓展阅读、读书分享会等。
2、英语运用课程(1-9年级)
(1)第一学段(1-2年级)要达到:
通过韵文拼读的学习和操练,培养阅读首先需要具备的因素意识和语音意识,同时掌握基本发音规律,达到一定范围的看字能读、听音能辨,从而培养最初的语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性阅读及对基本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最初正确的阅读习惯。
(2)第二学段(3-5年级)要达到:
通过图文对照的故事精读,掌握基础阅读技巧,培养语言最初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之后通过联动的Action表演课将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学以致用。通过图文对照的科学类短文、文学类读物,泛读,掌握在文中提取重要信息的基本技巧通过阅读图文对照的科学类、学会如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浏览阅读并快速获得有用信息,学习各领域英语单词。
(3)第三学段(6-8年级)要达到:
通过对图文对照的科学话题、简易文学名著进行选择性的精读和泛读,进一步实践快速阅读的技巧,同时培养利用所获得的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各科学领域英语单词,为九年级国内中考、直升国际高中或出国读高中打下专业基础词汇和阅读技能的基础。
(4)第四学段(9年级)要达到:
具有较强的应对中考等检测的应试能力,具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自如的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保持足量原版阅读和等级阅读,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基本满足留学需要。
英语运用课程应结合英语现行教材的教学,适当拓展素材(朗文教材、汤姆生教材、新概念等)、创设相关情境、整合优质资源,因地制宜地选编与同步教学配套的补充教材(英语校本课程),从听、说、读、写几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习惯礼仪课程
(1)注重社会、生活细节行为规范的养成,学会得体着装、学会文明用餐、会布置居住环境、会优雅的行走、会根据环境的不同掌握不同的说话方式等,生活有品位,能乐观的面对挫折,具有阳光、自信的精神气质。
(2)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人格自尊,成长自强。
(3)掌握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场合,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用这些礼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文明言行、礼貌行事的好习惯。
该门类课程下设主题:生活卫生、社交礼仪、习惯培养、诚信孝悌、民俗礼节、异国风情等
4、审美表现课程
(1)对古今中外的名画、名曲、戏剧、小说、电影、摄影、雕塑等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有较广泛了解,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2)有至少1项音乐技能(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和1项美术技能(绘画、雕塑、工艺、书法摄影等),具有一定发现、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该门类课程下设主题:传统美德、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形体着装、生活与自然美等。
5、关于演讲表达
(1)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培养学生敢用普通话当众发表意见、敢于质疑、辩论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初步具备写作意识和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
(2)第三学段要达:能够面对群体自如的演讲,具备在短时间内完成主旨突出、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的指定“主题演讲”的能力,到具有一定的演讲口才和艺术(如肢体语言、演讲稿撰写、演说类别等) 同时,具备较强的写作意识和初中毕业生应达到的作文能力。
该门类课程下设主题:著名演讲欣赏、演讲知识与技巧、模拟名人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演讲稿撰写。
6、国际理解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融入世界的本领,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该门类课程下设主题:国际组织概览、外交礼节准则、国际贸易常识、异国风情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等。
7、领导素养
该课程旨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责任感、使命感;善于合作交流,诚信豁达,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谋划设计能力、决策执行能力等。
该门类课程下设主题:领袖风采、意志磨砺、理想使命、团队精神、百业博览、民族国防、法律意识等。
(三) 为明选修系列课程(*高中、初中、小学)
1、学科拓展类选修课程
(1)数学培优(奥数、趣味数学等)
(2)数学补弱
(3)英语专项(阅读、完形、改错、写作等专项提升)
(4)英语补弱
(5)写作强化(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写作技巧等)
(6)网络技术(网络基础、局域网络管理等)
(7)电脑制作(平面、网页、动漫等)
(8)科学实验(物理、化学、生物等小实验)
(9)设计制作(小发明、小制作、机器人项目等)
(10)时政热点(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坛热点、重大事件追踪等)
(11)历史纵横(中外史话、谈古论今、中西文化等)
(12)地理天地(宇宙天文知识、深空探测、旅游地理等)
(13)科技动态(各领域理论与技术创新、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新型产品等)
(14)实用技能(①摄影录象②餐饮厨艺③卫生保健④手工制作⑤实用维修等)
(15)其他项目
2、体育类选修课程
体育类选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具有2项体育运动特长;且体质测评达到《学生健康标准》良好以上等级;对青春期发育成长有正确认识,拥有健康的心理。
(1)球类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棒球等)
(2)田径项目(跑步、径走、跳高、跳远、铅球、标枪、铁饼等)
(3)体操项目(包括基本体操项目、竞技体操项目)
(4)游泳项目(包括实用游泳、竞技游泳、花样游泳)
(5)棋类项目(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
(6)武术项目(中国武术如太极拳等)
(7)杂技项目(如杂技技巧、魔术、滑稽表演等)
(8)跆拳道
(9)轮滑项目
(10)高雅体育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等)
(11)其他项目
3、音乐类选修课程
音乐类选修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拥有一项音乐类特长
(1)声乐项目(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
(2)器乐项目(按演奏方式分为管乐、打击乐、弦乐器、键盘乐、弹拨乐等)
(3)舞蹈项目(根据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等)
(4)戏剧项目(我国传统戏剧有京剧、评剧、豫剧、沪剧、昆曲、话剧、黄梅戏等40多种)
(5)曲艺项目(说类如相声、评书等;唱类如单弦、二人转等;韵诵类如山东快书、快板等;叙说兼唱类如苏州弹词等)
(6)其他项目
4、美术类选修课程
美术类选修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拥有一项美术类特长
(1)绘画项目(按照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来同来划分,一般可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年画、素描画等画种)
(2)雕塑项目(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如石雕、木雕、根雕、陶艺、纸雕……)
(3)工艺美术项目(民间工艺、编结工艺、工艺绘画、艺用纺织……)
(4)书法项目(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5)摄影项目(艺术摄影、记录摄影等)
(6)其他项目
(四) 为明活动系列课程(高中、初中、小学)
为明活动系列课程基本划分四个类别:
1、常规活动类:
(1)常规德育
①每周升国旗活动
②主题班会系列教育活动(如爱心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
③普法教育活动
④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
⑤学生“自主教育”系列活动
⑥人生发展规划教育活动
⑦专项评比评选活动,如“男孩子日”“女孩子日”活动、阳光中学生、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等评选活动。
⑧各种宣誓、誓师仪式
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2)安全教育活动
①校园安全 ②社会安全 ③交通安全 ④运动安全 ⑤饮食安全 ⑥安全自救
(3)大课间活动
①体育大课间活动 ②英语大课间活动 ③校园缤纷大舞台
2、专题活动类
(1)传统节日(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母语节、科技节、各类庆典活动等)
(2)学校开放日活动
(3)各类竞赛活动
3、实践活动类
(1)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个方面开展小课题研究
(2)社区服务:社区宣传、社区公益活动、拥军优属活动、义工活动等
(3)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军政训练、拓展体验等)
(4)劳动技术教育:参加生产实践、经受劳动锻炼、学习一般性劳动技术。
4、社团活动类
(1)学校颁布《学生社团管理条例》
(2)学生自愿结社,组织申报,健全组织,自主聘请指导教师或顾问
(3)学生社团活动交流
(4)学生社团活动阶段总结
说明:学校将活动课程开发纳入德育体系构建,全面开发建设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学校德育课程特色。
活动课程开发目标——1.落实素质教育 体现为明学校文化,重点以活动型课程为主要课程建设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实践体验和亲身历练等活动,把实施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高端。素质教育主要目标: ⑴ 学会做人——根本;⑵ 学会学习——手段;⑶ 学会生活——追求;⑷ 学会劳动——途径;⑸ 学会创造——最终目标。
活动课程开发目标——2.构建德育体系
①德育教育工作体系;②德育教育科研体系; ③德育教育课程(教材)体系;④德育活动方案体系;
活动课程开发目标——3.德育教育课程化
德育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点—从生命和灵魂的角度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①以抓德育督导为基础
基础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就是使青少年具备做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行为的习惯,做好遵纪守法等履行公民义务的精神准备。作为学校,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先导工程、奠基工程,以“创文明校风、做文明学生”为主题,从点滴抓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②以加强德育科研为核心
学部德育干部要组织力量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研究有关德育科研课题,探索学校德育特点和科学规律,逐步形成为明育人特色。
德育是一门必修课,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重点科研课题。
以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解决工作疑难问题:譬如学生早操迟到、下午第一节课迟到、餐厅就餐时拥挤、抽烟、早恋等等现象,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倘能作为一种科研课题、从科研角度寻求解决办法,可能会有效得多,我们的管理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
③以加强自主性教育为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即重视以实践为主的自主性教育,在实践中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④以建立健全的德育体系为保障
学部德育管理要逐步走向系统性、科研性、开创性:每一个学期针对本学部各个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制定德育教育内容、形式、时机、措施等系统的规划,逐步形成本学部德育体系,以有效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性、计划性、预见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传承性。
⑤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为境界
当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教育和相辅相成的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互通互动,相异互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协调而健康地育人,形成整体的“绿色”教育。这样,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