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校本课程之体系1——理念、目标
总体说明: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新津为明学校启动构建具有为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工程: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为明特色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北大附中新津为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着眼和着力。
1. 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体现出教育时代特色。
2. 学校特色的打造、弘扬
学校特色、学部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校本课程实现的。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培养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将学校建成“质量高、特色明的国际化品牌学校”,成为富有为明学校新津校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魅力小学、快乐初中、精品高中)。
3. 教师个性风格的彰显、形成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4. 学生个性的保护、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教育的真谛就是发展人的个性,有生命力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张扬个性的教育最具活力,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显示“自我”的存在,促进每位学生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
5.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其中,崇尚科学——开发科技创新意识、使杰出超越优秀,认知、了解社会——更好的融入世界是为明学校所极力倡导的。
二、校本课程改革的依据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成长的需要,理所当然成为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重要依据。我校的课程改革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学情、生理等特点,着重从培养学生求知、合作、创新、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1、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2、制定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原则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标准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学生个性中,实现因材施教和因趣选学,课程设置也可以形成适应不同需求的形式结构,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系统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有形课程与无形课程相结合,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过程性与科学性、地方性与全球性、预成性与生成性、逻辑性与动态性”的融合与平衡。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课程标准的原则:初中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初中教育是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应适应少年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制定校本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结合各个领域课程的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为明学校管理纲要》和《规划方案》精神为指导
胸怀“领航中国民办基础教育”的愿景,树立为明学校自主品牌新形象。
坚持中美教育优势融合的办学定位,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世界。
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植根中国文化传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策略, 坚持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明特色课程建设要坚持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并富有个性的发展。
3、坚持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2)树立现代、开放的课程观、教学观;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的整合;
(5)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观念,注重过程评价;
(7)坚持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4、坚持现代教育弘扬的先进思想和理论
(1)坚持主体教育思想,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重视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言语/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存在智能)。
(3)关注开放式、个性化、差异性的教育理论观点。
(4)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兴趣与爱好;情绪与态度;自制力与意志力;性格与胸怀;自信心与进取心;理想与信念;目标与抱负;心智与动机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目标——为学生的明天奠定良好基础。
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具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类进步事业努力奋斗。
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自主阳光的气质形象;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③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善于合作交流,诚信豁达,具有一定的领导素养和能力;具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
④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娱乐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胸怀和世界眼光。
⑤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本人,树立一个共同观念:人的个性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性潜能和优势。
2、校本课程改革的突破重点 (注:5年内校本课程建设科研重点)
①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三个学部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多元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的、灵活和有选择性的课程,拓宽学生的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
②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密切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独立的选择与判断的胆识以及人生规划能力。
③建立新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逐步推行学分制管理,为每一个学生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充分发掘并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建立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网络。
④建立新课程评价制度,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全面推行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成为改善课程与教学、促进学识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