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推进4——如何撰写教学方案-框架模板
(一)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
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2.教材分析:本节(或本课时)教材的承上启下地位;主要学习探究内容和目标。主要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并给出本节教学重点以及突出教学重点的建议。
并根据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方法和学习行为分析方法,说明所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特点,重点分析应当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并注意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利于达标教学情境的设计。
3.学情分析:主要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最近发展区)和学科思维特点,对本节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问题和原因进行预测分析,预测可以顺利完成哪些内容学习探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需要老师做什么准备。提出达标教学所需要具备的学习条件,并给出本节教学难点以及突破难点的建议。
(二)学习目标-—学生学习结果:
(主要结合本章教材内容,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应达到的要求,表述时关注目标的可测性。)
就是把教师课堂教学预设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的设计)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学生行为的变化)两者有机整合,主要阐述教师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规定的教学质量,阐明学生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在行为上有什么变化,并采用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和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应该达成的具体行为(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标准的确定与叙写,既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教学标准按照教科书每章内容顺序,以节为单位拟定。主要体现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突出学科思想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反映内部心理变化的达标水平动词“了解”、“理解”、“掌握”等为依据,采用描述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进行表述,阐明通过怎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行为上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而且这些变化可观察、可测量),在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对策的基础上而确定。在陈述时,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标准”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标准”中去,避免了空洞阐述“隐性标准”,使标准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以帮助教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有效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
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
课堂学习目标的分类达标水平与行为动词参考下表:
学习目标 |
达标水平 |
行为动词 |
|
行行为结果 |
知 识 与 过 程 |
了解:对所学过的内容能准确识别和再认,对所学过的内容能准确复述和直接应用。 |
知道、说出、辨认、回忆、表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
理解:对所学过的内容能进行理性分析和综合论证,并解决简单学科问题。 |
刻画、解释、分类、归纳、抽象、概括、比较、区别、判定、会求、会画、推测、推导、初步运用等。 |
||
掌握: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科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 |
证明、应用、灵活运用、建模、解决问题、研究、总结、检验、评价等。 |
||
技 能 与 方 法 |
模仿:在具体指导和示范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
观察、体验、尝试、模拟、重复、再现、例证等。 |
|
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
分析、发现、研究、探索、完成、拟定、绘制、测量、试验等。 |
||
迁移: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
联系、转化、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
||
行行为表现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经历(感受):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
感知、参与、实验、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体验等。 |
反应(认同):在经历过程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
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关心、重视、支持、尊重、拥护、帮助等。 |
||
领悟(内化):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认等。 |
(三)评价任务:检测这些表现或成果的评价活动方案。 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分层次设计评价任务:检测目标1;检测目标2;检测目标3;检测目标4;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
目前阶段,按照学校推荐高效课堂五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2.明确任务、构建思路
3.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4.内涵揭秘、回扣主题
5.成果汇报、归纳交流
(五)附:课外拓展(提供课外深入学习的资源;可深入探讨的课题;可深层运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