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推进1——如何撰写课程纲要
教师是教学专业人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
除了精湛的教学技术或艺术,更重要的还有两个领域: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因为任何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都需要经历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这里说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撰写教案不同,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之下撰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方案”,这种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课程纲要”和“教案”才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教师开展教学的专业活动方案。
课程标准——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它不同于教学大纲,其显著特征表现在: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正统性。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新课程环境下的问题思考:
备课时,我们更应关注“教材处理”还是“目标明晰”?关注“一节课”还是“一门课程”?
上课时,我们更应关注“有无告诉学生”还是“学生有无明白”?“方法好看与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
考虑作业时,我们更应关注“时间占用”还是“检测目标”? “多做练习”还是“检测—巩固—提高”?
▲目前教学的三种取向:
①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
②基于教科书的教学: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
方案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
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
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取向。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右图):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程序:
①明确学习结果/内容标准,即“如何分解标准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
②选择评价任务/确定标准,即“证明学生达到应知和能做的最好途径是什么?”
③选择内容与设计教学,即“怎样组织内容、单元或课程资源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表现突出?”“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④实施教学与评价,即“如何获得学生应知和能做的表现证据?”
⑤检验/修正整个过程,即“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用教材教;为考而教);是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不仅仅是分数);是标准、教学、评价必须具有一致性。
二、学科思想-学科方法
学科思想是指由学科专家提出的对尔后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是“知识”背后的“知识”。例如,学科学科中的变式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学学科中的守衡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生物学科中的辩证思想、自组织思想,等等。学科方法是根据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例如,学科学科中的化归法、递推法、列举筛选法,化学学科中的等效法、终态法。
一般而言,学科思想对学科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学科方法则是学科思想的具体化反映。在很多时候,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并没有确定的界限,比如学科中的“数形结合”既是一种学科思想,又是一种学科方法,因而人们通常将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统称为学科思想方法。概而言之,学科思想方法就是指能够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分支学科发展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些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
课堂要求学科教师必须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之所以把学科思想置于“三个前提”的首位,是因为知识、思想和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三大要素,学科思想则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同时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
学科教师必须把握本学科的学科思想。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想,只有牵住了学科思想这根红线,才能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再“教”知识或学知识,才能纲举目张。更重要的是,只有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科课程目标具有三个维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领悟并获得学科思想、掌握学科学习方法、提升学科学习能力,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领悟和把握学科思想,牵住“学科思想”这根红线,是学科教学的“道”、“规律”,“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才能至于德之目标;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科教师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作业规划设计”和“导学案”的水平,才能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减负增效”,才能教得高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三、课程纲要
学科《课程纲要》,就是指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学材(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某学期、某门课程、体现课程元素、指导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计划纲要。学科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
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是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呈现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它有利于教师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全貌或相关政策;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质量管理。具体要求:一个学科要有一个学科总的课程纲要——教研组长根据教材理念、学科思想总体把握。一个年级一个模块也要有模块的课程纲要,有备课组长对模块进行总体把握。
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非常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但是往往忽略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从而失去了对任教学科的总体把握。这种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易使教师忽略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目的所在。
《课程纲要》就像一份认知地图,他要求教师厘清本学期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价值基础上,不仅呈现本学期需要学生应知与能会的目标,同时也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结构以及与课程目标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整体把握课程。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课程纲要》是一种计划,也是对教学实施的预期,要充分地考虑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设备与其他资源、符合课程内容与认知规律的教与学的方式等等。教师在撰写纲要的过程中,对这些要素的审视,有利于教师正式教学条件现状。再次,它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全貌或相关政策。《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因此,在教学前,就应与学生分享。最后,它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质量管理。《课程纲要》既是一份课程合同,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同,也是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合同,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也是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工具。通过这份课程合同,学校、教师、学生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通过这种交流工具,教研组可以共享纲要并促进其质量的提升;学校课题组织可以对其质量进行审议;学生可以了解课程要求及安排,规划自己的学习,更加明确自己将要往哪里去,将会怎么去,以及如何监控自己的学习。
推进编写学科《课程纲要》目的,让学生和老师都要清楚地知道以后的学习中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评价和授课是一致的,教授有其课程的自主性,有切实可行的导向性。从教学的意义上说,有较强的目的性。我校正在全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所以就必然会要推行中小学教师必须高质量地编制所任学科的《学科课程纲要》,并且作为一个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旨在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既有利于学科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又有利于学科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使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编制《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编制课程纲要的实质意义1:学校层面-国际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校情化——中招考试
教师教学------课程纲要学情化
编制课程纲要的实质意义2:教学层面-学科教学系统化。
编制《课程纲要》,首先回答好三个问题:
⑴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科定位是什么,整体目标,单元目标具体课时目标分别是什么?特别是没有自主评价权的学科教学,还要清楚统一测评时测什么,怎么测?),
⑵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学科教学突出的教学手段,方法方式有哪些?),
⑶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设定什么样的跟踪监测方案,包括试题等)
编制《课程纲要》,还必须要做到:
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学材(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还必须做到:①熟悉课程标准,②熟悉所选教材,③明确测评方向(当地怎么测评,试题编制什么特点等),④细化课时分配和课时目标,⑤分析学生特点,适当删减材料。
编制和完善《学科课程纲要》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课程纲要是分发给学生的,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编制设计,最好使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同时明确每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和作用(对自己的成长以及必须应对的测评比重等)。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或模块课程纲要》评价要点课程纲要评价要点
结构维度 |
1、一般信息:提供的一般信息是完整的,至少包括:题目(如一年级(上)语文课程纲要);开发者(人名、单位);课程名称;适用年级;教材;课时或学分 |
2、正文内容:包括:背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所需要条件(如有必要的话);具体呈现时,也可以将内容与实施合并在一起陈述。 |
|
3、整体印象:通过整合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和学情,完整、清楚地说明了一个学期或模块的课程设计;不能写成具体的教学参考。 |
|
内容维度 |
4、背景:提供该课程与前后内容的关系;相关学生已有知识与认知特点 |
5、目标:源于课标与学生研究;描述学习后之关键结果的表现;告诉别人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如何指向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一般4-6条,每条至多3句;按目标叙写规范,每条按三维陈述;相类似的陈述方式如: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什么, 理解或会做什么, 提高或体会什么。 |
|
6、内容:第一课时分享;教材处理依据目标、学情、条件;课时安排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目标达成;包括复习、考试时间。 |
|
7、实施:所选择的教与学的方法与目标匹配;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景;学习方式多样;以资源、活动、事件来陈述,体现学科化、本学期或模块化。 |
|
8、评价:评价框架(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的设计与结果解释与目标匹配;成绩结构及来源(过程与结果);不及格的依据,以及相关补修补考政策。 |
|
9、一致性:关键目标在内容、实施和评价部分的落实情况;内容处理与实施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好的表现;评价框架与目标的一致性。 |
|
10、所需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课程须说清楚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等条件,这些条件是必需的且是可得到的 |
|
格式及 提交说明 |
所有字体均为宋体,有特别需求可用斜体;一级标题用三号,二级标题用小四,正文为5号宋体字,行间距为最小值或1.0,全文控制在3页A4纸之内 |
页面设置为自动格式;表格采用word自带格式,通过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来绘制; |
|
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邮箱提交;以word 附件形式提交,提交时以“姓名+标题”作为附件word文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