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第一步——确定学习目标
一、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目标的设计
1.课堂质量,“根”在目标
⑴课堂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备课
基于课程标准备课的两个追求:目标达成度;学教评一致。
①目标达成度是目前学者公认的课堂有效度之一。
②学教评:学—学习目标;教—教学过程;评—检测评价。
⑵ 备课问题集中在学习目标:
备课时,应多关注: ——“教材处理”还是“目标明晰”?
上课时,应多关注: ——“方法好看与新奇”还是“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
作业时,应多关注: ——设计:“多做练习”还是“检测目标”?
2.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
3.学习目标的功能—— 学-教-评一体化
⑴导学——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者知道目标会大大提高有效性。 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⑵导教——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或说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怎样带他们去?
⑶导评——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或说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标准。 怎么知道他们到了那里?
评价一堂课,一个重要的构成是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检测之间的关系。
学校统一规定今后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三要素:
①目标设定的科学度、准确度;
②教学过程的有效度;
③目标达成度。
目前大多评课只是说教学活动,还很从教学目标和目标达成度去评。
4.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起点—— 高效课堂源于高效备课。
⑴国家新课程改革深入实验的必然追求;
⑵为明教学业务建设的导向要求;
⑶学校、学部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的理性思考结果;
⑷学科组之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⑸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起点。
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引领:把握方向;定准目标;选对方法;立足起点。
二、学习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结果
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行为变化(可观、可测)。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课堂展示的学习目标应是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表现指标),它们是具体的可直接观察、测量的行为表现。
三、学习目标的构成
1.行为目标 用可观察和可测量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是现阶段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功(现阶段,学校要求在学习目标设计中只陈述行为目标)。
*2.体验性目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如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这样的目标表述不容易操作,暂不做要求。
*3.表现性目标
目前,只要求掌握行为目标的叙写方法。
行为目标四要素(目前只要求制定行为目标):
⑴明确是学习者学生的行为,即行为主体;
⑵说明通过学习后学生能做什么,即表述行为;
⑶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 即表述条件;
⑷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 即表述标准。
行为目标表述方法:动宾结构短语。 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一般由性能动词、行动动词和对象三部分组成。
性能动词:如辨别、鉴定、分类、证明、生成、陈述等;
行动动词:如比较、说出、借助、解答、综合等。
四、学习目标确定的基本步骤
1.列出该课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就是相关课标陈述(摘录)。
【依据《课程标准》才能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①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
②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高三备课,也应依据《课程标准》,同时参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2.解读并分解课程标准,确认标准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要求。【知识性目标层次:了解、理解、掌握。
课程标准的解读:
在理论层面,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基本内涵,对各个知识点或不同特点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界定,确定教学内容,着力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课程标准的分解:
将相对宽泛的内容目标具体化。立足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依据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学情进行更细化的描述,着力于技术层面,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运用拆解、替代方法,把上位的内容目标细化为更下位、更具体、可观测化的教学目标。
准确确定学生(详细列出):
①应知(概念)——重要的名词;
②应会(技能)——动词;
③通过特定的情景或主题(选择学习活动)。
3.教材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包括习题),确认“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
分析要点:
①本节教材的承上启下地位(主要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②本节主要学习探究内容和目标;
③本节应当采取哪些具体的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并注意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利于达标教学情境的设计。
4.学情分析——依据学情,核定出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即学到什么程度。
5.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目标的叙写——四要素表述规范
1.构成要素
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动词(表现)。 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行为条件(学习环境)。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学什么
表现程度(标准)。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学到什么程度
2. 表述要求 (主要对“行为目标”而言)
3. 表述标准
(1)具体 是指明确界定可以接受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标准,尽量避免使用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时所用的行为动词界定行为表现。
(2)可以测量 是指目标中表现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指标可以观察、测量,不能采用诸如“知道”、“理解”、“认识”、“意识”、“欣赏”、“体会”等不可以观察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行为表现。
(3)能够达成 是指所确定的目标具有现实性、可行性,教师和学生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时间、财物等资源。
(4)关联性 是指具体目标应与概括性目标相关联,服务于概括性目标的实现。
(5)规定完成时间 是指明确界定目标达成的时间。目标中有了时间限制,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提示。
要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