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洋思,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名校工程系列报道(4)
新津为明学校第二届“为明杯”课堂教学大赛于10.31日落下帷幕。
自2013年起,高效课堂建设就成为学校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的龙头,也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四大重点工程(高效课堂教学特色、校本课程特色、为明文化特色、国际化教育特色)之首。学校追求以高效的“教”和“学”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和学的观念和实践,获得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之教学相长,是学校特色最为抢眼的亮点。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津为明学校高效课堂教学特色临帖于洋思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植根于学校学生成分和学识学情基础土壤,脱胎成型于“目标”、“过程”和“当堂训练”的简洁高效运用特色。
去年5月11—15日,李校长亲自带队,教科研部杨萍主任、小学部徐华主任、初中部凌以塘主任参加,加上三个学部的骨干教师(林立川、包晨研、徐晓琳、赖建喜、刘祥、陈世伟、刘川、丁怡明、龚勇刚等),一行十余人到江苏洋思中学参加高效课堂的“影子”培训。今年10月12-17日,又派出由杨德玲老师带队(武泽川、肖岑岑、杨缨馨、王邦红、钱吉、李彦彬、肖燕青、王媛、李红卫)的第二批学习团赴洋思学习。
学习洋思,不仅是新津为明学校的发展大计,也是学术提升、专业发展的教师生涯大计。
学习洋思,主要学什么?首先要理解洋思人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理念是教育者、做教育事业所通行、所应当奉行或者说必须奉行的。不相信这样的理念,或者不愿意承认这样的理念,或者说不能认真的、真实的理解贯彻这种理念,是学不好洋思——或者说做不好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所有“学洋思”的教师和学校不能转变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二十年来,全国学校学洋思的成功模式,但是学成功的有几何(除了山东杜郎口、昌乐二中等少数学校有所建树和突破之外)?
二十年来,全国老师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但真正坚持下来、且形成自己风格、并发展创新的有几何?
洋思人解读出现这种现状的两大原因:一知半解;半途而废。真可谓一语中的。
学习洋思,一定要真学,要真正学懂洋思的教育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下的德育内容和模式)、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管理理念(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学习洋思,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弥补我们学校差距、走向高品质规范管理,属同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鼎力协作、下定决心、卧薪尝胆、坚持奋斗、直至成功。
学习洋思,小学和初中,应全面借鉴、全员行动、深入实践和反思,趟出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高中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的、逐步的全面推进。
在这种思想和目标指导下,2013.11.20-22,新津为明学校第一届高效课堂大赛举行。时隔一年,在学习洋思经验的推进下,第二届高效课堂大赛又如期举行。
2014.10.29日,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校级复赛小学专场拉开帷幕。小学部共推荐出丁怡明(语文)、王珊(英语)、周霞(数学)、扬眉(音乐)四位选手。周霞老师和王珊老师的课堂较好的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层次,设计认知梯级、提出问题,循循诱导、层层递进,通过有效的交流、对话、讨论、协作等形式,使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对当堂学习内容掌握好。较好发挥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观念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周霞老师的课堂上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中的重点环节——目标引领、当堂训练并反馈矫正做的较突出,内容处理和环节设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把握深刻,当堂训练落实到位,反馈矫正及时跟进,体现了“堂堂清”,课堂平实而有效。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扬眉老师的一年级的音乐课《小青蛙找家》,这节课,师生融洽、和谐,老师完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平等的学习者,然后是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在和小学子一起帮助小青蛙找家的过程中,引领大家不知不觉的熟悉歌曲旋律、再练习节拍节奏、然后一句一句跟唱、直至能够完整连唱,第二阶段再配以青蛙的跳跃动作,边跳边唱,载歌载舞,全班几十个小学子完全投入到课堂情境中去,快乐的在音乐中唱歌跳舞;难能可贵之处是扬眉老师在其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人文关怀思想——和谐、快乐与爱。教育者都知道,低幼年级的启蒙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扬眉老师成功的造就了她的课堂生态:活泼、自主、积极、踊跃、充满了爱,这是必须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老师才能做到的。一位现场观摩的老师在感动之余,当场写下一联:歌声、笑声、雀跃声,都是天籁之声;德育、智育、音美育,皆出为明学校。总之,小学部四位老师的课都能看出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探索,都在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反映出小学部高效课堂的推进建设工作做得扎实。
周霞老师的课堂 丁怡明老师的课堂
2014.10.30日,是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高中专场,高中部推荐出秦月瑶(英语)、李琳(地理)、董佲佼(化学)、余晓玲(历史)、罗瑞莲(数学)、陈小将(语文)、马普丹(生物)七名选手。其中,罗瑞莲、李琳、董佲佼在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上理解尤深,尤其是罗瑞莲老师的课堂设计体现了如下所述的高效课堂理念:目标简明准确,且贯穿本节课堂学习的始终。学习目标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据此设计的启发引领、学生自学、合作研讨等解决问题诸环节构成的学习过程则体现了——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最后的当堂检测——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课堂最显著特征。在这方面体现较好的还有李琳和董佲佼老师,董佲佼老师逐步形成的问题式、启发式语言风格成为学生课堂跟随学习和思考的主要引导,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学习新知识,并达到新旧知识融汇,使课堂有效度高。她的每一句话里都体现了教材和知识结构体系的认识途径、认识方法及认识顺序,使课堂上师生交流的对话始终显得富有活力,具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特殊功能,随时都有“生成”的思维火花碰撞的可能。这种问题式语言和一些老师的泛问或为了问而问以求得学生简单的呼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李琳老师驾驭教材、调控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较强,课堂环节设计流畅,反映出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李校长观课后给予高度评价)。有点遗憾的是,高中部参赛选手还有对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不太理解的现象,其《导学案》设计、课堂环节设计、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后教)语言讲述等诸方面都能看得出执教教师在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在认识理念上还有很大差距。
李琳老师的课堂 董铭佼老师的课堂
马普丹老师的课堂 以周校长为代表的专家评委们
2014.10.31日,初中专场,推荐选手有黄齐(地理)、柏云(语文)、包晨妍(数学)、徐建英(物理)、陈静(英语)。徐建英老师的《磁现象》课堂一开始就通过情境创设激发起了学生的强烈学习兴趣,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简单明了、饶有趣味的实验认识抽象概念,理解理论知识,使枯燥难学的磁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弄懂知识毫不费力,学习气氛高昂,课堂热烈亢奋,反映出徐建英老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驾轻就熟的把握,堪称“实验-探究”课型的典范,是朴实、真实、平实、高效的一堂课。包晨妍老师的《反比例函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初中部对高效课堂推进的广泛而有力度和深度。这节课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模式之“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要素领悟深邃有心得(教师对学习目标、自学目标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领悟较深,贯穿于整个课堂环节过程);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课堂上初步形成了“教”、“学”共同体,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效性最好的实例,是本次课堂大赛在课堂上“教-学”关系最融洽、最自然的典范;教师应当在哪里“导”,在哪里“教”,在哪里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把握十分得当,与学生自主学习配合自然默契,特别是重场的探究环节。通常,许多老师这样的设计往往会使人感觉出有些许表演的成分,但包晨妍老师的这节课是真实的常态课形态展现,真实、自然、高效。应该说,这样的课堂生态才是为明学校需要的,应该追求的(尤其是初高中)。可以看出,初中部的高效课堂推进已经超越了“形似”阶段,逐步扎实的迈进“神似”高度,在打造具有新津为明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创新工程中,走在了学校的前列。还应一提的是,黄齐老师是一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但在她的《多变的天气》一课,可以看出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环节理解较深,落实较好。《导学案》设计简明实用,在每个环节里,都指明学习任务、内容、要求、时间,整节课下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高效达成学习目标;且课堂语言有激情、富有感染力。
柏雲老师的课堂 陈静老师的课堂
本次课堂教学大赛与上届大赛相比,最为突出的提升是在对洋思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模式的借鉴学习上更为深入、深刻,推进层面更深、更广泛;凸显了对内涵的理解和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课堂的建设,高效课堂建设已开始出现从“临帖”借鉴到“破帖”自主生成的可喜现象,令人欣慰。小学、初中的课堂和高中部的部分课堂均体现了这一点。
本次课堂教学大赛反映出在高效课堂的借鉴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某些老师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理念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低层次层面上,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模式做的“形”似尚可,“神”似度不够;甚至有的课堂连“形”似都未能达到(高中部的部分课堂)。
2.配合高效课堂的《导学案》设计大多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导”学的功用。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确立不科学、不简明;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途径、策略、方法)凸显思考薄弱、简单;如何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是否达标有其“形”(当堂检测习题都有)而缺其“实”(标签式的、与内容相关联度较弱、匹配性较差、层次不鲜明)。
对此,教科研部明确要求:
每一个学部今后应当做的补救措施:第一,组织全体老师继续学习认识“高效课堂”内涵,必须达到能够透彻理解洋思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每一个环节的深层意义的程度,真正能够为己所用,能够熟练驾驭高效课堂理论和方法进行自己的课堂设计。第二,应当明确高效课堂三要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检测”。其一,高效课堂设计的策略应该从研究课标、研究本学科课程体系开始做功课,逐步做到能从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学生实际情况三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明确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其二,能够顺畅的设计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有效地过程使学生去实现这个学习目标;其三,要能够通过有效地、有层次的检测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预设程度,并据此及时加以教学矫正。第三,在这样的指导理念下,设计寓“教”、“学”二合一功能的有实效的《导学案》。
每一个学部还应当进行的深层反思:要想真正的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真正的向洋思学习,学习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精髓:
⑴学习洋思人的教育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习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个绕不过去的认识、理念区域。或者说,是一道大多数老师心理上最难突破的“坎”。不信奉洋思人的这句话,就学不了洋思,这已经是全国很多学校证明了的真理。初学洋思,很多学校都避开这个话题,而是轰轰烈烈着力观察和模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校都会偃旗息鼓,还是回到老路上去。
学习洋思,不能超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现代教学理念观,永远对洋思是一知半解,学不到真经。新津为明学校的学生成分和当年洋思学校非常相近。学习洋思,走洋思之路,或许是新津为明学校唯一的特色形成之路、持续发展之路、名校打造之路。当我们的各学部领导、老师在这一点上切实达成共识,并且共同奉行这个理念之时,我们可能就走到了成为名校的道路起点上;当我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敬业忠诚的坚持不懈努力去践行这一理念时,我们的目标就会有成功的可能。
⑵学习洋思人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总有人向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他们发明的土办法,没有理论支撑,不会长久的在教育界存在。其实,一些国内的学者、专家早已论证,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与掌握学习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合作教育理论、范例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等都有很深刻内涵联系。应该说,洋思模式是国内将教育教学理论创造性的应用于学校实际的最好范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教学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引导学生学。洋思人认为,只有课堂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新课程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作具体的规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更不能模式化,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习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深层弄懂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要点,达到娴熟掌握和操作的程度。还可以借鉴洋思做法,通过学部每天的“点课”(洋思做法:临时随机抽取某一个老师去一个固定的教室上面对全校和外来老师的公开课)、“推门听课”、“学部主任检查课”、“校长监控课”等形式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考评,并作为聘任、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
⑶学习洋思人的教学管理理念——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清”不是考,“清”的对象不是所有学生,而是未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极少数同学;“清”的内容就是基础知识;“清”的方式不是试卷,而是书本;“清”的时间,不是双休日、节假日,而是在校课堂之外的边角时间。“堂堂清”是关键,“堂堂清”达到了目的就不用“日日清”、“周周清”。“三清”工作做好了,课堂教学就没有障碍,好同学也就水涨船高了。
洋思的“三清”,一环扣一环,步步推进、步步紧逼,是敦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有实效的环节,也是最难坚持做到底的环节,学习洋思成与败往往也在这个环节上见分晓。“清”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没有“三清”这个环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能成为一句空谈。做好三清,使每一个差生感受到每天都有的实实在在的学习逼迫,使他们觉得除了努力完成应该完成且完全可以完成的基础学习任务,真的是四面楚歌无处可逃。洋思人的理念:洋思不是保险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证有进步。学习洋思的三清,必须得有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上下一致、通力协作、坚持不懈,坚持不怠。
洋思“三清”的精髓在于:让教师和学生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或者是现在能做到的决不放在以后来完成。这种思想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也同样是大有益处。洋思“三清”不能仅被只看作是学生的“过关”或者是“达标”,而应该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我主动发展,这里面既有学生知识上的收获,又有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自我的完善。怎样将洋思“三清”模式同我们的实际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学部深思的问题!